六阿哥一走,明若就忍不住质问道:“六弟才三岁,你怎么能乱给他吃东西?”

但胤禛却有截然相反的意见,“你也说了,他都三岁了,早该添加辅食了。”

明若急道:“皇室抚育子嗣,自有一套章法,你这样胡乱添乱,对六弟的身体没有好处。”

“哎呀,放心,放心。”胤禛挥手让张保退下,笑着拉她坐好,“从六弟小的时候,我就跟德额娘说过了,慢慢给他添加辅食。

你看,如今六弟的身体,比起你前世同一时期是不是要好很多?”

明若一呆,仔细回忆了一番,发现还真是。

“想不到,你对养孩子还真有一套。”明若不得不叹服。

同时她也不禁反思:因着前世出生皇室的缘故,对有些事情,他是不是太自傲,也太固执己见了?

胤禛把两碟咸酥口的点心推到她面前,“来,你尝尝这个。这两样都是永和宫的小厨房研究出来的,别处还没有。”

然后,自顾自捏了一块,嘴里淡淡道:“我上辈子就是被这样养大的,效果好不好,我不比你清楚?”

同时亲历过两种抚养方式的胤禛,对哪一种养育之法更健康,最有发言权。

清宫养孩子精细是精细,但这些精细法子,都是皇嗣身边的嬷嬷总结出来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这些精奇嬷嬷自然也有。

他们虽然是皇嗣的贴身人,但每日里想的最多的,绝对不是如何将皇嗣养得更健康更聪慧,而是如何给自己规避风险。

吃多了容易积食?那就让皇子少吃;

小孩子脾胃弱?那就多吃几年奶,反正忍辱是极好克化的;

往外跑容易出问题?那就拘着皇子多读书,少出门。

一来能避免会出现的危险,二来还能讨得皇上与娘娘的欢心,她们这些惊奇嬷嬷非但无过,还能得到赏赐。

胤禛总结道:“可以说,用精奇嬷嬷总结的经验养孩子,就像是用臣子总结出来的圣君经验培育太子一般,最终受益的是谁,有脑子的都知道。”

明若觉得,自己的脸有点疼。

从前他是生于规则,陷于规则,乃至困于规则,所以从来没有想那么多。

如今被胤禛引着跳出规则,回头再看,就觉得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他上辈子分明知道,做皇帝不能听臣子那一套。怎么就没多想想,养孩子不能多听精细嬷嬷那一套呢?

“咳。”明若咳嗽了一声,非常从心地转移了话题,“那个紫珊瑚又是怎么回事?怎么我看着是暮山紫,到了六阿哥眼里,却似乎还闪着光?”

胤禛笑的得意洋洋,“这就是紫珊瑚的神奇之处了,它对自身定位的颜色只是紫色。但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紫色系里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种。”

若是明若见惯了奇珍,也不由啧啧称奇。

然后,她就对胤禛说了几件自己在山西遇见的奇事。

“我阿玛上任之初,根本不敢坐堂。你道为何?”

“不知道。”胤禛老实的摇头,又联想到这是个聊斋世界,不禁猜测,“莫不是遭遇了什么灵异之事?”

明若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

却说马奇为太原知府时,头天和前任交接完了政务,给前任办饯行宴的时候,就从前任那里得知了一件让他背脊发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