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岭南风云(三)

广州·番禺城刺史府内

冯恪此刻正一脸堆笑,对着高踞上座的广州刺史萧勃深深一揖,声音里满是刻意营造的喜庆:“恭喜刺史!贺喜刺史!小人奉我家冯使君之命,特来向刺史大人报喜啊!”

萧勃年近四旬,身材微胖,眼皮微微耷拉着,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他慢悠悠地抬起眼,瞥了冯恪一眼,语气平淡无波:“哦?喜从何来?莫非是冯宝在龙州剿贼,有了进展?” 他心中对冯宝一去半月,耗费钱粮却迟迟未有决定性战报,早已心存不满。

冯恪仿佛没听出萧勃话里的冷淡,依旧笑容满面,声音提高了八度,绘声绘色地说道:“刺史明鉴!正是天大的喜事!我家使君在龙州调度有方,将士用命,已于七日前大破流贼主力!杀得那帮叛军是丢盔弃甲,望风而逃啊!斩首数千级,缴获辎重无数!” 他一边说,一边手舞足蹈,试图增强说服力。

听到“大破流贼”四个字,萧勃终于来了些兴致,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哦?果真大捷?那冯郡守可曾言明,何时能够彻底肃清六州叛军,凯旋归来啊?” 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乱局早日平定,他才能更好地掌控局面,甚至借此扩张势力。

冯恪脸上立刻换上了一副为难的神色,搓着手,小心翼翼地说道:“这个……回禀刺史,若要彻底肃清……恐怕……恐怕还需要一些时日。”

萧勃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语气也冷了几分:“嗯?这是何道理?既已大破叛军,正该乘胜追击,一鼓作气荡平贼寇才是!为何还需时日?”

冯恪心中叫苦,脸上却不敢表露,只得硬着头皮解释道:“刺史大人有所不知啊。叛军虽遭重创,但其根基尚在,残部遁入山林,依旧势大。而且叛军盘踞六州之地,地域广阔,山高林密。我家使君麾下仅有万余兵马,既要追击残敌,又要分兵驻守收复的城邑,实在是捉襟见肘,力有不逮啊!故而只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实在不敢行险激进,以免为敌所乘啊!”

萧勃听完,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脸上露出讥讽之色:“步步为营?哼!照你这么说,冯宝他这是打算在龙州常驻下去了?莫非是想学古人‘养寇自重’,一去不返了不成?!” 他的声音陡然严厉起来。

冯恪吓得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叩首,口中大呼:“刺史明鉴!冤枉啊!我家使君对朝廷、对刺史忠心耿耿,天地可鉴!绝无此意!实在是叛军势大,兵力不足啊!刺史若想速平叛乱,使君言道,唯有……唯有请刺史发兵支援!只要援军一到,大军压境,定可速定六州,永绝后患!” 他终于图穷匕见,说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

萧勃闻言,沉默了下来,手指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心中飞快盘算。冯恪的话,确实戳中了他的心思。他也听说冯宝兵力不多,仅凭万余人想要彻底平定六州之乱,确实困难。就算能打赢,没有足够兵力驻守,那些熟悉地形的流寇难免去而复返,战事必将迁延日久。

反之,如果自己此刻派出大军……只要自己能借此机会,将兵马派出去,实际控制那六州之地,再加上广州本郡,他萧勃就将成为岭南毫无疑问的第一大势力!到时候,无论是向朝廷索要更高的官位,还是……效仿当年赵佗,割据岭南称王,都将拥有足够的资本!

想到这里,萧勃心中已然有了决断。他脸上恢复了几分平和,对仍跪在地上的冯恪说道:“好了,起来吧。你的意思,本刺史明白了。冯郡守的难处,我也知晓。这样吧,本刺史即日便下令,集结广州精锐三万,驰援龙州!届时,便由你来做向导,引大军前往!”

冯恪一听,心中大喜过望,连忙爬起身,又是一连串的阿谀奉承之词,什么“刺史英明神武”、“体恤下属”、“岭南柱石”等等,不要钱似的抛了出来。

萧勃听着这些肉麻的吹捧,看着冯恪那副卑躬屈膝的样子,心中反而升起一股厌恶,觉得此人毫无风骨,真是丢尽了冯宝的脸。他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行了行了,赶紧回去准备吧,别在这里聒噪了。”

打发走冯恪后,萧勃当晚便在刺史府大摆宴席,宴请广州境内的各大豪族首领。席间,萧勃红光满面,向众人描绘了出兵平定六州后的“美好蓝图”,并承诺:“诸位!此次出兵,还需倚仗各位之力!本刺史在此承诺,只要拿下六州,各州刺史之位,必由在座诸位功臣出任!届时,我等共掌岭南,同享富贵!”

这些豪族首领们大多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听说有机会出任刺史,与萧勃“共富贵”,又觉得此事有利可图,风险似乎也不大,便纷纷点头应允,很快便凑出了两万私兵部曲,与萧勃的一万州兵合兵一处。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兵马调动,自然无法瞒过城内潜伏的汉军绣衣卫密探。消息很快便被加密,通过秘密渠道,火速传递到了正率领两万五千步骑向番禺挺进的汉军大都督独孤信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