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后。
诸葛亮回到自己的府邸,还没来得及休息,便召集幕僚们商议《大秦民法典》的推广细节。
众人围坐在书房里,气氛热烈。
一位幕僚皱着眉头说。
“大人,推行法典,首要之事是让各级官员吃透法典内容。
可如今大秦官员众多,素质参差不齐,组织培训怕是个难题。”
诸葛亮轻抚胡须,思索片刻后说道。
“此事确实棘手,但并非无解。
我们先挑选一批精通法典的官员,将他们集中起来进行深度培训,再让他们回到各自辖区,层层向下传授。
如此一来,可解燃眉之急。”
这时,另一位幕僚忧心忡忡地问。
“大人,若推行过程中遇到一些权贵抵触,该如何应对?
毕竟新法典约束众多,难免触动他们的利益。”
诸葛亮神色一凛。
“无论权贵还是平民,在法典面前一律平等。
若有权贵胆敢抵触,绝不姑息。
陛下既然决心变法,我们便要坚决执行,谁也不能成为阻碍。”
与此同时。
在皇宫御书房,苏长青正在仔细审阅各地呈上来的政务奏章。
想到法典推行一事,他叫来曹化淳,吩咐道。
“传朕旨意,让负责财政的官员尽快拨出专款,用于法典的印刷与宣传。
此事关乎变法成败,不可延误。”
曹化淳领命而去后,苏长青又陷入了沉思。
法典推行只是第一步,后续如何确保执行到位,才是真正的挑战。
......
几日后。
第一批印刷好的《大秦民法典》被运往各地。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张贴着通俗易懂的法典解读告示,引得百姓纷纷驻足围观。
而在地方上,负责培训官员的场所里,座无虚席。
官员们认真聆听着讲解,不时做着笔记。
他们肩负着将法典推行到每一个角落的重任。
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正以燎原之势,在大秦的土地上展开。
在偏远的陇西郡,郡守接到了推行《大秦民法典》的任务。
他立即召集下属商议。
郡丞一脸为难地说。
“大人,咱们陇西郡多是游牧部落,他们逐水草而居,向来习惯按部落规矩行事,对这朝廷的法典怕是难以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