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接受的教育和教养使她明白,两个人不同一阶层的时候,别人说话,你附和就好,你赞同就好,不要去想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你首先应该是要听,明白对方的底细,做到有的放矢。
否则只会说多错多,徒留给别人留下坏印象。
虽然说她也很想给这个大师带来一个积极的第一印象,可是这个大师,虽然身居寺庙,但是一身气质超凡,把自己都压得有点喘不过气,心里多了几分自卑,自然也就不敢表现的太过明目张胆。
可男孩子却没这么想,他本来就是为了攀高枝,求偶的孔雀都会开出五彩斑斓的美丽,作为雄性,在异性面前的他自然渴望表现自己的不凡。
这无关教育,而是属于一种累积的教养,就像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遇到机会就会紧紧握住一样,已经近似本能。
“大师说这番话,博文可不敢苟同,纵观历朝历代,土地兼并最为严重者,寺庙独当其一,又趁赋税之利,更是暴力敛财,名下良田数不胜数,钱财堆积如山,如今国家政策出台,也不过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说难听点,不过就是把原来的东西还回去,莫非这也能影响寺庙的生活?”
书生学子,此刻深受外来潮流的影响,自然时常谈天阔地,涉猎政策,抨击朝政。
思想活跃使得他们看待事情的角度站在的层次上,更加是道德的制高点,颇有一副为国为民的模样,可实际上不过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罢了。
必广一听这些话,就明白这书生对寺庙的印象不太好,恐怕若非旁边这位朱小姐,这家伙是绝对不会跑过来求签的。
看他这副攀财爱富的样子,如今却要向自己心中的封建糟粕低头,倒也不足为奇。
只不过一谈到这些政策方面,文人的清贵清高就掩盖不住了。
就仿佛是发生了一件事情,若不趁机去点评一二,不去指点一下江山,就对不起自己读的圣贤书一样。
可压根就没想过,别人根本就没想要你去评判。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句话用来勉励并没有错,但是倘若你真正的实践起来,累都累死你。
可是这个年代的读书人,正是有这份可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