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看得分明。
“所谓的儒家圣人,就是召集天下文人的一面旗帜,他们聚集在旗帜之下,自成一体,久而久之便会威胁皇权,绝不可留!”
“唯有破除衍圣公,才能让天下读书人不为圣贤效命,只为朝廷为百姓办事!”
李善长的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里,朱元璋开始考虑这样做的利弊得失。
利,首先能削弱文官的势力,让他们失去了衍圣公这活招牌,以及释经权。
其次,为大明朝以后的皇帝除掉了一个大麻烦,防止土木堡之变那样的事情发生。
弊,自然是朱元璋要背负骂名,文人的笔杆子厉害呀,朱元璋可领教过。
光是武英殿内变着花样弹劾毛骧,攻讦朱棣的奏疏便成百上千数不过来。
“好!”朱元璋沉吟良久,终于下定决心,“这衍圣公,不要也罢!”
李善长拍手而笑,“老朱,你终于想通了,其实除了增设‘六艺’考核之外,我还有一个建议,不妨用在科举上。”
哦?朱元璋来了兴致,道:“老李,你又有啥高见?快快给咱说说。”
李善长笑了笑,“高见说不上,我曾经在海上救下了一个女子,叫刘珊,精明能干,尤其善于翻译与术数。”
“我在想,大明科举取士,选的都是精通经史子集的文士,但当官可不能只靠经史子集。”
李善长伸手指了指他们所在的船只,举例。
“打造宝船要工匠,这工匠得有手艺,建造宝船需要钱财,掌管钱财的要精通术数,这些都是专业的人才,文士能担当么?不能。”
“所以,科举取士选拔文士可以,但是不能全部选拔文士,应当分科取士!如唐代的进士科、明法科、明算科等等。”
“所谓‘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才是对的,再说了,分科取士能进一步削弱那些儒家文人的力量,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