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说也先和英宗的关系不错,各取所需,不大可能主动挑衅。
就瓦剌那三四万骑兵,要分三路来犯,每路才一万多点。
哪怕真来打了,凭这点人马,杨洪手握重兵,居然打不过,还被人家给围了,让局面处于被动......
要么,是杨大总兵能力不行,赶紧退位让贤!
要么,就是谎报军情,另有所谋。
更何况,英宗之前还给他调了三万京军,结果把仗打成这个奶奶样?
趁早歇了吧!
不出所料,英宗要到北边去,大臣们一起上书劝阻。
【兵凶器,战危事,陛下不可亲往......】
结果,英宗不听,一意孤行。
七月十四下的决定,七月十六就率领五六万京军,带着十天左右的粮草,以及半个朝廷的文官杀出去了!
当然,还有他亲爱的王大伴。
东厂提督,兼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
大臣心想,搞这么一出,就是为了让你消停点,别查到我们头上......
既然不听劝,别怪我们给你整个活了。
跟在英宗身边,级别最高的,当数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两个正二品大员。
刚出居庸关,俩老家伙就吵吵累,要求暂住。
从京城到居庸关,拢共才多远,又不用他们步行,能累到哪去?
要说邝埜和王佐上了年纪,行动不便,跟着走也行,大不了速度慢点,照顾下老人家。
可有一次,这俩人抢在大部队之前,偷偷跑出去了,干啥了不知道,史书上没写。
回来时候,就被英宗抓了个现行,在营门前罚跪,王振在一边监督。
这件事,按《明史》的记载,是王振独断专行,嚣张跋扈,欺负到文官头上了。
说句好听的,写史书的那个,估计是把脑袋瓜子落在家里了。
他就不想想,王振一个太监,没有皇帝的许可,谁能让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和户部尚书(财政部长)当众下跪?
而且,那两个老家伙偷跑出去,没准就是心里有鬼,到前边通风报信去了。
总不能是吃撑了,搭伙遛弯去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