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们也跟着齐声念着,一个个小脸蛋上满是认真的神情,虽然有的字音还咬不准,但那股子努力的劲头让人看了心生欢喜。
朱标轻轻推开门,走了进去,夫子和孩童们见有人进来,都停了下来,好奇地看着他们。
夫子赶忙行礼道:“拜见太子殿下,大公子,不知殿下和大公子亲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朱标笑着摆摆手,说道:“无妨,你继续授课便是,本太子和大公子就是来看看这学堂的情况。”
说着,他走到一位孩童身边,蹲下身子,亲切地问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在这儿读书可有意思?”
那孩童眨着大眼睛,奶声奶气地回道:“殿下,我叫小虎,在这儿读书可好玩了,夫子教了我们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呢,我以后也要像夫子一样,有好多学问。”
朱标听了,哈哈大笑,摸了摸小虎的头,说道:“好啊,小虎,那你可得好好读书,将来为咱大明做贡献呀。”
朱宇也在一旁看着这些孩童,心中满是感慨,对朱标说道:“二弟,看着这些孩子如此认真地读书,我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希望啊,这学堂办得真是太值了。”
朱标站起身来,对夫子说道:“夫子,你辛苦了,这些孩子可都是咱大明的宝贝,你要用心教导他们,若有什么难处,可告知当地官府,朝廷定会支持的。”
夫子赶忙回道:“多谢殿下关心,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朝廷所望。”
从学堂出来后,朱标和朱宇又去查看了学堂的其他设施,如藏书阁、学子们休息的地方等等,每一处都看得很仔细,不时还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朱标对朱宇说道:“兄长,这学堂虽是初办,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咱们得让人多留意,多听听夫子和学子们的意见,争取把这学堂越办越好啊。”
朱宇点头道:“二弟说得对,这教育之事,可不能有丝毫懈怠,关乎着大明的千秋万代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这兴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学堂在更多地方设立,一些问题也渐渐浮现出来。
有的地方官员对这学堂之事并不上心,觉得这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儿,在拨划场地、物资等方面拖拖拉拉,导致学堂的建设进度缓慢。
还有些偏远地区,师资实在匮乏,即便从国子监派去了学子,可还是不够用,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
朱宇得知这些情况后,十分气愤,在议事厅中对着一众大臣说道:
“诸位,本公子听闻如今各地学堂兴办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可都是关乎我大明未来的大事,怎能如此敷衍了事?
那些地方官员若再这般懈怠,朝廷定不轻饶!
还有这师资不足之事,礼部需再想办法,尽快补充,绝不能让那些孩童们没有好的夫子教导。”
礼部尚书面露难色,说道:“大公子,下官已经尽力在调配了,可这人才培养也需时日呀,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了。”
朱标皱了皱眉头,说道:
“礼部尚书,困难固然有,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你可从那些已退休但仍有精力的老夫子中招募一些,让他们发挥余热,前往偏远地区任教,给予他们足够的报酬和尊重,想必会有人愿意的。
同时,督促各地官员,让他们重视起来,若有故意阻挠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在朱标和朱宇的严厉督促下,各地官员不敢再懈怠,纷纷加快了学堂建设的进度,师资不足的问题也通过各种办法慢慢得到了解决。
几个月后,越来越多的学堂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孩童走进了学堂,开启了他们的求知之路。
朱标和朱宇再次视察各地学堂时,看到那热闹的学习场景,心中满是欣慰。
朱标站在一片学堂聚集的街巷中,望着那一间间传出读书声的屋子,感慨道:
“兄长,看着如今这景象,之前的那些辛苦都值了呀,只要这些孩子能学到知识,日后成为我大明的有用之才,咱们这一番心血就没有白费。”
朱宇亦是一脸欣慰,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说道:
“是啊,二弟,这兴学育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咱们可得一直把这事好好做下去,让大明处处都充满这朗朗书声,那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之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