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真有人泄露考题?”刘墉心中一惊,他深知,若此事属实,那将是一桩惊天大案,牵涉到的权贵恐怕不在少数。他决定暗中调查,务必将幕后黑手揪出来,还山东科举一个公正。
刘墉深知此事重大,不能打草惊蛇。他乔装打扮,扮作一名道长,深入济南城的大街小巷,以看相为名与一些文人墨客、书商以及考场周边的乡亲交谈,试图获取更多线索。
在一家名为“墨香斋”的书店里,刘墉结识了一位被称为王掌柜的书商。王掌柜为人精明,消息灵通,对济南城的大小事情似乎都了如指掌。刘墉与他闲聊时,有意无意地提及此次乡试和李福的命案。
小主,
王掌柜听后,神色微微一变,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但他很快镇定下来,说道:“道爷,这科举之事,咱一介小民可不敢妄加揣测。不过,听说最近城里有些传言,说是有人在暗中买卖考题,谋取私利。”
刘墉心中一喜,连忙追问道:“王掌柜,不知您可知道这传言从何而起?涉及哪些权贵?”
王掌柜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说道:“道爷,我也只是道听途说。听说此事与山东巡抚衙门的某位大人有关。具体是谁,我也不清楚。只是近来有不少考生花重金购买所谓的‘乡试秘籍’,据说里面就有考题。”
刘墉心中暗自记下,继续与王掌柜攀谈,试图获取更多细节。离开“墨香斋”后,刘墉马不停蹄地前往巡抚衙门附近进行暗访。他发现,巡抚衙门附近的一些客栈里,时常有一些形迹可疑的人出入,这些人举止不凡,出手阔绰,似乎在做着什么交易。
经过一番暗中观察,刘墉逐渐锁定几个嫌疑人。其中,有一位名叫公孙富的富商,此人与巡抚衙门关系密切,平日里在济南城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还有一位是巡抚衙门的师爷,名叫赵德昌,此人足智多谋,善于出谋划策,在巡抚衙门中颇受重用。刘墉怀疑,这两人很可能与考题买卖案有关。
就在刘墉紧锣密鼓地调查时,他却陷入重重困境。首先,他虽然掌握一些线索,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公孙富和赵德昌与考题买卖案有关。其次,他的调查行动似乎引起了对方的警觉,一些对他不利的谣言开始在城中流传。
有人说刘墉故意刁难考生,草菅人命,导致李福在考场暴毙。还有人说刘墉收受贿赂,企图掩盖真相。这些谣言越传越离谱,很快便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中。乾隆皇帝大怒,下旨责令刘墉尽快查明真相,若有不实,必将严惩不贷。
刘墉深知这是对手在背后搞鬼,企图扰乱他的调查。但他并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查明真相的决心。然而,公孙富和赵德昌等人见谣言未能奏效,便开始对刘墉展开更为阴险的阴谋。
一天夜里,刘墉在回住处的途中,突然遭遇一群黑衣人袭击。黑衣人手持利刃,武艺高强,刘墉身边的护卫虽然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纷纷受伤。刘墉临危不惧,他一边与黑衣人周旋,一边寻找脱身之机。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时,甄平带着一队官兵及时赶到,击退了黑衣人。
原来,刘墉早料到对手可能会对他不利,暗中安排甄平带人暗中跟随。此次虽然逃过一劫,但刘墉深知,对手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的调查将会更加艰难。
面对重重困难,刘墉并未气馁。他重新梳理线索,决定从公孙富和赵德昌的经济往来入手寻找突破口。他派甄平暗中调查公孙富的生意账目,发现公孙富在乡试前曾与一个神秘人有过几笔巨额交易。通过进一步追查,刘墉终于找到了这个神秘人——巡抚衙门的一名小吏。
刘墉亲自审问这名小吏,起初,小吏百般抵赖,但在刘墉的强大心理攻势下,他最终交代了一切。原来,赵德昌受山东巡抚指使,负责泄露考题。他与公孙富勾结,由公孙富负责寻找买家,将考题高价卖给那些想要走捷径的考生。由于李福博学多才,便给人当了“枪手”,得了不少财物。原本公孙富不让他参加乡试的,可他偏偏出现在了贡院。这便触到了公孙富、赵德昌这伙人的禁忌,他们就在李福的饭菜中做了手脚。一个博学多才的李福就这样断送了性命。
刘墉得到这份关键口供后,如获至宝。他又派人搜查了公孙富的住处,找到了考题的原始底稿以及交易账本。这些铁证如山,足以证明公孙富和赵德昌等人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