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平台方略

乾隆五十一年,北京城的皇宫内,太和殿中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密云。台湾传来的消息,像一块巨石,重重地砸在了朝堂之上。

乾隆皇帝高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龙目圆睁,大声怒喝道:“台湾林爽文竟敢聚众叛乱,岛内如今民不聊生,局势大乱,你们众卿可有良策?”

话音刚落,只见那身材魁梧、英姿飒爽的海兰察,大步流星地出列,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此等逆贼,公然犯上,实在罪大恶极!我军应立即派遣水师,以雷霆之势镇压,杀他们个片甲不留,方能彰显我大清国威,让那些妄图反叛之人不敢再有二心!”

此时,一旁的王杰王大人微微皱眉,缓缓走出,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海将军所言虽有道理,但台湾百姓亦是我大清子民,此番叛乱,实因当地官府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若贸然派兵镇压,恐会伤及无辜,进一步激化矛盾。依臣之见,应以安抚为主,派使者前去与林爽文谈判,许以好处,或许能平息这场叛乱。”

海兰察一听,顿时急了,站起身来,瞪着王杰说道:“王大人,你这是何意?对这些逆贼,怎能姑息迁就!他们既已起兵叛乱,便是对我大清的公然挑衅,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若以安抚为主,岂不是让天下人都觉得我大清软弱可欺?”

王杰也不示弱,直视着海兰察说道:“海将军,切莫冲动!战争一起,生灵涂炭,百姓受苦。况且,若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便镇压了此次叛乱,日后恐还会有类似之事发生。安抚并非软弱,而是为了长治久安。”

两派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朝堂之上一时乱成一团。

就在这时,一位小太监匆匆走进殿内,双手呈上一份奏章,说道:“陛下,这是远在山东诸城老家丁忧的刘墉大人送来的奏章。”

乾隆皇帝微微一愣,随即接过奏章,展开细细阅读。只见刘墉在奏章中写道:“陛下,台湾之乱,根源在于民不聊生。官府之苛政,逼得百姓走投无路,才奋起反抗。若一味派兵镇压,虽能一时平定,却难以消除民怨。臣以为,应以抚代剿,减轻赋税,改善民生,安抚民心,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乾隆皇帝看完后,陷入了沉思。这时,海兰察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刘墉此举甚是荒谬!他这是以妇人之仁对待叛逆,恐有姑息养奸之嫌。前些年山东剿灭‘清水教’,刘墉表现得英勇无敌,对叛军毫不手软。如今对待台湾问题,他却唯唯诺诺。说不定他与那叛军暗中有什么联系,故意提出此等软弱之策!”

其他几位主战派大臣也纷纷附和:“陛下,刘墉此举实在可疑,不可轻信啊!”

王杰急忙说道:“陛下,刘墉大人一向忠心耿耿,他提出此策,定是深思熟虑,为了台湾百姓和大清的稳定着想,还望陛下明察。”

阿桂、纪晓岚也出面为刘墉解释道:“刘墉绝非为了一己之私,他确实是为了大清国着想、为了台湾民众所思呀,皇上,请皇上明察!”

和珅这时也站出来为刘墉辩解道:“海大人!你说刘墉刘大人与那台湾叛军有联系?我还说你为了在战争中谋取私利也未尝不可!大家在这朝堂之上只不过为了台湾问题而出谋划策,你怎么能含血喷人呢?”

“是呀是呀!大家都是为国家出力,不能这样动不动就污蔑他人!”“……”和珅的话说完之后,许多大臣随声附和,弄得海兰察难以下台,一脸的尴尬。

乾隆皇帝思索良久,最终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说道:“好了!肃静!朕相信刘墉的忠心,此事不必再谈。但朕意已决,派兵镇压!台湾叛乱,绝不能姑息,朕要让那些逆贼知道,我大清的威严不可侵犯!”

随着乾隆皇帝这一声令下,一场针对台湾林爽文叛乱的军事行动,就此拉开了帷幕。而远在山东诸城的刘墉,得知朝廷的决定后,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这一切,都如同迷雾一般,笼罩在众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