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千叟盛宴

乾隆帝仔细端详着郭钟岳,见他面色红润,思维清晰,不禁赞道:“老寿星精神如此矍铄,实乃我大清之福。来人呐,赐酒!”

一位宫女端着精致的酒杯,里面盛满了香醇的美酒,恭敬地递给乾隆帝。乾隆帝亲自端起酒杯,走下宝座,来到郭钟岳面前,将酒杯递到他手中,说道:“这杯酒,朕敬老寿星,愿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郭钟岳双手颤抖着接过酒杯,眼眶泛红,激动地说道:“圣上隆恩,草民万死难报。”说罢,仰头将酒一饮而尽。

乾隆帝见状,龙颜大喜,又吩咐道:“再赐寿杖、朝珠,以示朕对老寿星的敬重。”

寿杖通体由珍贵的木材制成,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象征着长寿与安康;朝珠颗颗圆润饱满,散发着柔和的光泽,是身份与荣耀的象征。郭钟岳接过寿杖与朝珠,再次跪地谢恩,周围的宾客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现场响起一片赞叹声。

这时,刘墉站起身,端着酒杯,高兴地为这一幕作诗一首:

乾元盛纪五旬秋,盛宴宏开敬叟流。

郭老身临添瑞彩,君王杯举显恩柔。

灵枝赐杖安颐步,宝串悬胸耀贵眸。

此际温情昭盛世,皇恩浩浩永传留 。

“好好好!”众人听后无不鼓掌喝彩,都认为刘墉这首诗做得好。可是刘墉做完这首诗后没有起名字。当众人询问诗名时,刘墉却一时想不起来。

纪晓岚在一旁站起身说道:“这首诗的名字不如叫‘赐贤耆’如何?”

众人听后又是一片赞美之词:“好!这诗的名字起得好!”

在众人的赞誉和注视下,郭钟岳回到自己的座位。此时,他手中的寿杖与朝珠,仿佛承载着无尽的荣耀与祝福。周围的老人们纷纷围拢过来,向他道贺,满是钦佩。

乾清宫内,宴会依旧热闹非凡。人们在这欢乐的氛围中,尽情享受着美食,畅谈着生活的点滴。郭钟岳坐在席间,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不仅是一场皇家的盛宴,更是对长寿与幸福的歌颂。在这盛世之下,自己能得此殊荣,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这场千叟宴,也将成为他生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被后人传颂。然而,大伙可能注意到了,这千叟宴中没有和珅。只因为和珅这个时候,才三十五岁,年龄太小,还不够格参加,呵呵……

在乾隆五十年千叟宴之后,又一个喜讯传出。京城的翰林院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又庄重的氛围之中。在那深宅大院里,一间宽敞的书斋内,灯火彻夜未熄。数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翰林,正与一群年轻有为的学士们围坐在一起,桌上堆满了各种古籍、方志与档案。他们面前,是一摞摞厚厚的书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小楷,这便是倾注了无数人心血的《清一统志》。

为首的一位老翰林,名叫张慎之,他轻抚着那书稿,眼中满是感慨与欣慰:“自吾皇开国启元,历经数代圣主,大清版图不断拓展,如今新疆、台湾皆入我朝版图,西藏、云南等地也日益稳定。这《清一统志》,便是要将我朝这辉煌盛景,以及各地的典章制度,统统收录,流传后世啊。”他的声音虽略显苍老,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和自豪。

年轻的学士李明,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接过话茬:“张大人所言极是。学生参与此书编纂,方知我朝之昌盛,远超想象。这三百卷的巨着,每一页都凝聚着众人的心血。”

众人纷纷点头,回忆起这些年编纂的艰辛。为了收集资料,他们四处奔波,深入各地的藏书阁、衙门,甚至远赴边疆,向当地的耆老询问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多少个日夜,他们在孤灯下校勘、整理,一字一句地斟酌,力求准确无误。

终于,在这一天,随着最后一页书稿的审定,《清一统志》告成。当众人将那装订成册的三百卷全书呈放在案几上时,整个书斋内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