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二次还乡

上文书说道,刘墉因刘统勋陷入牢狱之灾。在那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刘墉度日如年,心中满是忧虑与迷茫。好在最终真相大白,刘墉父子得以官复原职。然而,经此一劫,刘墉对朝廷的倾轧与险恶深感惊心,遂萌生出远离朝廷、回归山东老家的念头。

这日,阳光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我和刘墉进宫面圣。见到乾隆与诚亲王时,我等恭敬地行礼,而后刘墉以家中事务繁杂需回山东老家处理为由,言辞恳切地请求辞别朝廷。乾隆与诚亲王对视一眼,心中早有盘算:“你刘墉这是想卸磨远离,想得美。”于是乾隆乜斜着眼说道:“刘墉啊,朕知道你受了委屈,可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你若就这般离去,岂不可惜?”诚亲王在一旁附和道:“是啊,刘墉,你才华出众,此时离开,并非明智之举。”

刘墉面露难色,正欲再言,乾隆却摆了摆手,继续道:“朕与王爷商议过了,眼巴前儿有一项重要任务要交予你。你既想离开京城,那你处理完家中之事,便去中原及江淮等地暗查粮食之事,顺便查查地方官员有无贪腐行径。此乃关乎国之根本,切不可怠慢,朕相信你定能办好。”刘墉心中一凛,深知此任务艰巨且危险,可君命难违,只得领旨谢恩。

刘墉与我一同走出皇宫,刚至午朝门,诚亲王家的管家匆匆赶来,行礼后说道:“二位爷稍等,咱家王爷有事儿找二位!请随我来!”我们二人遂跟着管家,穿过一条条胡同,来到了东六胡同的和硕诚亲王府。

王府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到了王府,王爷尚未归来,却见那位方聚贤方先生正在庭院中踱步。方先生瞧见我们,急忙上前,满脸笑意地将我们引入客厅,吩咐丫鬟奉上香茗。我与刘墉坐在客厅中,心中忐忑不安,不知王爷此番唤我们前来所为何事。

半个时辰后,王爷回府了。他大步走进客厅,身上带着一股威严之气。我们赶忙起身行礼,王爷摆了摆手,示意我们坐下,而后目光直视刘墉,缓缓开口道:“刘墉呐!想打退堂鼓了不是?那可不行!你这样的行为,可不像你父刘统勋的做派!”王爷端起茶盏,轻抿一口,继续说道,“今儿个我专门去找了皇上,与皇上深刻探讨了你的事情。皇上也觉得你可堪大用,虽说你因这次打击深受影响,但不经历风雨怎得见彩虹?不经受磨砺和历练,将来如何担当大任?”

王爷放下茶盏,眼神中透着一丝决然:“此次暗访,无需太有顾忌。你和刘安只管大胆去查,我派一个人和你们一同去。进来吧,方拜唐,和刘墉认识一下吧!”

只见方聚贤稳步走进客厅,向刘墉抱拳施礼,朗声道:“在下‘拜唐阿’方聚贤拜见刘大人!”刘墉一脸疑惑,连忙还礼,问道:“拜唐阿?下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拜唐阿’这样的官职呀!”

王爷见状,哈哈大笑起来:“你当然不知。别说你小小的刘墉,就连朝堂中的王公贝勒,甚至太子都不知道。这‘拜唐阿’并非普通官职,在大清时期,‘粘杆处’类似于大明朝锦衣卫一样的特务组织。‘粘杆处’的直接管理者是大清皇帝,第二、第三负责人便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比如咱这位和硕诚亲王和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傅中堂,再往下就是守在皇帝身边的‘粘杆侍卫’,直接受皇帝指派和传达秘密消息。而各地方的负责人便是‘拜唐阿’。”

刘墉心中一惊,这才知晓事情的严重性。面前这个方聚贤竟是江淮地区的总“拜唐阿”,其手下还有众多分“拜唐阿”听其指挥,怪不得大清皇帝总能收到各地“密折”。

王爷顿了顿,神色凝重地说道:“从今天开始,你刘墉算是其中一员,暂且接管傅恒傅中堂的位置,协同本王一起管理‘粘杆处’。在你暗访过程中,可以借助‘粘杆处’的力量清查各地,我大清的根基‘粮仓’绝不允许任何人动摇!今天之事仅限于我们四人知道,否则泄露信息,将会满门抄斩。可记下否?”

刘墉听了,只觉后背发凉,冷汗浸湿了衣衫。他深知自己已陷入一个巨大的旋涡之中,不干则祸及全家,干则危机四伏,当真是如坐针毡。

这时,王爷又从身后拿出一个包裹,递给刘墉:“这是我从皇上那里请来的团龙褂子和皇命金牌,必要时可以用上,以震皇威。还有就是,遇到想撼动我大清根本的特大要案,可不必经过本王,直接密奏皇上!”刘墉双手颤抖地接过团龙褂子和皇命金牌,交我收起,大气都不敢出。

王爷看着刘墉,语气稍缓:“刘墉啊,你是通过刘安和方聚贤让本王爷掌握了你的一切,又得到了傅恒傅中堂的暗中了解和乾隆皇帝的认可,才加入了‘粘杆处’这个行列。”刘墉听闻,下意识地看了看我,我尴尬地低下了头。

王爷见状,笑着解释道:“不必看他,他也是严守秘密才不让你知道。也正是他一直在你身边,才能不遗余力地帮助你,从今以后,他便是你身边的‘拜唐阿’,专门负责给你传递消息和保护你的安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出了王府,在回刘府的路上,刘墉看着我,眼中满是疑惑与无奈:“你什么时候加入‘粘杆处’的?我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我微微叹了口气,向刘墉讲述了那段经历:“在我们出门游历期间,遇到的那个微山湖船夫便是方聚贤。在那之前,我就被他拉进了‘粘杆处’。当时情况特殊,我亦是身不由己。”刘墉听后,仰头望天,长叹一声道:“命啊——,这就是命!”

回到刘府,刘墉将乾隆准许回山东之事告知母亲。母亲经历此番风波,深知官场险恶,亦点头同意刘墉离开京城。刘墉遂写信给在西北管理军需事务的父亲刘统勋。半月后,刘统勋回信同意了刘墉回山东诸城的事儿,并在信中详细告知刘墉如何划分老家的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