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谓语助者”的意思也显而易见了,就是那些帮助说话或写作过程中,帮助增强语气的语气助词的意思。

后面的那四个语气助词,我们就简单地说一下,不用逐个翻译了,这也是《千字文》用完九百九十六个字之后剩下的四个字。

“焉”,象形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文字。其初文的字形就像鸟得形状,左部为乌形,其上部为“正”字,且与鸟身分离。由此可见,其本义是指一种鸟,但具体是什么鸟,有不同的解释,但后人却不得而知了。《说文解字》:“焉鸟,黄色,出于江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未审何鸟也。”许慎解释为在江淮地区一种黄色的鸟,而段玉裁在注解的时候也没搞明白是什么样的鸟。《禽经》:“黄凤谓之焉。”有资料认为,“正”是“征”的古字,“焉”即为远征之鸟,也就是候鸟的一种,且为黄色,可能是类似于黄鹂的候鸟。

然而,“焉”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献中,常用其假借义,或在句中,或作句末语气词。一种意思是可表示指示代词,相当于 “之”,也可以指这里的意思,还可以表示哪里或那里的意思。《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第二种意思用作助词,还可表示什么,怎么的意思,一般用在句首。《墨子·尚贤》:“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第三种是作为副词,可表示如何,如 “焉能”“焉得”;也可表示于是、就、乃的意思。《礼记·祭法》:“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第三种作为助词,用于加强语气,有用在句末的,也有放在句中的。《史记·苏秦列传》:“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

“哉”,形声字,最早见于金文。最早西周金文字形就是由“土戈”组成,可能和执戈的士卒相关;到了春秋金文时期其字形就变成了从“土戈”(zāi),从口的字形,“土戈”在这里也表音。“土戈”可能指的是执戈士卒们排列的军阵,“口”表示表示嘴里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其本义是军队阵地上发出的集体感叹声。后来引申义为语气词感叹,可以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庄子?逍遥游》中的 “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哉。”其也可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增强句子的疑问或反诘意味。《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乎”,指事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呼”的本字。其在甲骨文的字形与“兮”相近,下边是一种乐器,上边象征吹奏时发出的声气,只是声气比“兮”多了一点,表示声音高一点或长一点的意思。其本义当为乐声袅袅余音不绝的意思。金文上边又多了一画,篆文则又少了一点,隶变后楷书写作“乎”。《说文解字》:“乎,语之余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所以,“乎”后来就完全用于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以增强语气。《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其也用于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 “吗”“呢”。《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还可以用作介词,相当于 “于”,表示在、对于、比等意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也”,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蛇的形状,可能表示蛇爬行时蜿蜒曲折的状态或蛇的某种特性,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这种本义逐渐淡化。“也”和“它”、“虫”、“?”同源,在最初都是表示蛇的意思。后来,无论是在字形,还是在字义上,又进行了分化,表示不同的意思了。“也”字还有一些其他一些非主流的说法,在此就不一一解释了。《说文解字》:“女阴也。象形。??,秦刻石也字。”《说文解字注》虽然没表示怀疑,但也不太相信这个解释。:“‘女阴也’,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本无可疑者,而浅人妄疑之。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但是后来,“也”作为助词用于句中或句末,起到调整音节或是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同时,也常用作连词或副词,表示并列或者转折关系。

“焉哉乎也”我们便讲到这里。但我们可以看一下古代的语气助词不止这四个字,还有夫、聿、矣等等。这几个字是代指所有语气助词,大家注意一下就好了。

我们继续回到本文。最后这两句整体翻译过来就是:所谓帮助语句表达的助词,有焉哉乎也等字。周兴嗣历经一夜的时间编完《千字文》,也就只剩下 “焉、哉、乎、也”这几个语气助词了。这也实在没有办法在编辑成一句有任何含义的词句了,所以周兴嗣也只能作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