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布射僚丸,嵇琴阮啸

“僚”,形声字,定形于小篆时期。其字形由 “人”“尞” 构成;“人” 旁表示与人物相关,“尞” 为声符,注明音读兼表义有燃烧木材祭祀天神的意思,引申有鲜明之意;故此,该字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方面负责燃烧木材祭天的人,后代指官员、官职。《诗经·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另一方面就是表示人的样貌美好的意思。《说文解字》:“僚,好貌。从人,尞( liáo)声。”《说文解字注》:“《诗·陈风》:皎人僚兮。传曰:‘好貌。’此僚之本义也。自借为同寮字而本义废矣。”后来,由官员衍生出一同做官的人。《礼记·曲礼》:“僚友称其弟也。”

这里的“僚”引出了本文的第二个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个勇士——熊宜僚。他原本是楚国的一个杀猪匠,但他不仅杀猪厉害,更一手抛球的绝活儿,而且英勇无比,可敌五百人。

“丸”,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的像一个人扬手弄丸之状。后来错成了小球,弄丸的形象便失去了。到了篆文时期,字形变成了从“仄”字的反体。最终到了汉代文字,才形成了和现代同形的文字。丸的本义为较小的球形物体。《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用作动词有抟成丸形的意思。《晋书?陈寿传》: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这里的 “丸” 就是指揉物使成圆形的意思。因为蛋的形状也是圆形,与 “丸” 的形状相似,所以引申为鸟卵。《吕氏春秋?本味: “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因为药物制成的丸剂也是圆形,故用 “丸” 来指丸药。

“僚丸讲的”是宜僚抛丸的故事。故事是怎样的呢?我们都看过马戏团的小丑扔瓶子、抛火把一类的杂耍。但熊宜僚的手艺可就高得太多了,,单手抛球一次就可以同时抛九个——八个球在空中,一个球在手里。《丸经·集叙》对其记载如下:“昔者,楚庄王僵兵宋都,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工于丸,士众称之。”

讲的是楚庄王的军队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国的都城但久攻不下。一次双方摆开阵势后请来了在南市杀猪的勇士——熊宜僚。熊宜僚却没有带兵攻城,而是在两军阵前露了一手抛丸绝技。当时宋军看到这样精湛的技艺,都看傻了,忘记是在战场上了。这时楚军突然掩杀过来,宋军大败。

“布射僚丸”讲的是两位武将的技能。他们通过自己的技能解决了纷争,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嵇”,最早出现于小篆时期,其本义与山有关,最初可能指的是一种与山地、山陵相关的地形或事物。《说文解字》:“嵇,山名。在豫州外方之北,河内山阳县西北。”后来,也作为姓氏。

本文的“嵇”引出了本文的第三个人物,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又有安徽省宿州市西一说)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西晋时有着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他非常擅长弹古琴,并创作了新的琴曲。

“琴”,本作“珡”,其古文字为“??”,出现于小篆时期。其字形上部是表示琴的形状,下部是“金”字,作声旁表音,更像是一个琴的支架,也有可能表示琴弦的材质是金属。“琴”最初是指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也叫古琴,相传是神农发明的。《说文解字》:“琴(珡、??),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凡珡之属皆从珡。??,古文珡(??)从金。”《白虎通》:琴以禁制淫邪,正人心也。

《琴论》:伏羲氏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方象地,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合四气。琴长三尺六寸,象三百六十日。广六寸,象六合。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武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礼图》:琴第一弦为宫,次商、角、羽、征,次少宫,次少商。琴有弦有徽,有首有尾,有唇有足,有腹有背,有腰有肩有越。唇名龙唇,足名凤足,背名仙人,腰名美女。越长者龙池,短者凤沼。临岳琴首,絚弦者也。岳山琴尾高起,絚弦者也。城路,岳山下路也。鴈足支肩下,系弦者也。轸支足下,转扭调弦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