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

“机”,其繁体字为“机”,最初分别为两个字。“机”,形声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文字中,从木,几声。本义是树木名,即桤木、桤树木,其外形与榆树接近,可以作为稻田的肥料。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桤(qī)”。许慎《说文解字》:“机,木也。”段玉裁注:“盖即桤木也。……机、桤古今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机”同样是形声字,最早见于小篆时期,从木,几声。其小篆字形中,“木”为木头、木料、木材;“几”中之“戈”是兵器、击杀;本义指弩机,弩上的发动机关。《说文解字》:“机(繁体字),主发谓之机。”这是一种精巧的装置,通过机械原理来发射弩箭。就像古代战争中使用的弩,当扣动扳机(机)时,弩箭就会发射出去,这种装置是非常关键的部件,其精密程度很高。由于弩箭机关是一种机械装置,所以 “机” 引申为各种器械、机械。

因为弩箭机关对于发射弩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 “机” 又引申出关键、要点的意思。细微的事件往往是引起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机”有机缘、机遇、机会、时机等意思。 由於二字同音,后世以“机”同音假借“机”表示。又从机括的灵活、巧妙的特性引申机灵、机敏的意思。一个机灵(机敏)的人就像精巧的机械装置一样,能够快速、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

“两疏见机”的意思疏广和疏受在功成名就,又遭到其他官员嫉妒和皇帝猜忌之前,就看准时机,选择了激流勇退,向皇帝递交了托病还乡的请求,不仅得到了公顷大臣们的尊重,还赢得了皇帝嘉奖。《汉书》的记载如下:

太子每朝,因进见,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

这里面疏广说的“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那句话,既表明了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观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也说明了心性完全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地步。功成身退,既成全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与感叹。

那么,他们“解组谁逼”呢?

“解”,会意字,或许和祭祀杀牲有关,这个字出现的也比较早,出现在甲骨文时期。在甲骨文的字形中,其上面左右部分表示一双手,中间表示一只牛,凸显牛角。上半部分像两手在割牛角或拔牛角的样子,所以,其本义表示的是解剖、宰杀牛的意思,“庖丁解牛”就使用了这一意义。西周金文形体与甲骨文形体一致,“角”已经与“牛”分离,部分字形将手形写作“殳”。金文已经将一只手写作“刀”。小篆基于甲骨文、金文形体,由角、刀、牛三个部件组成,和现代字形一样了。《说文解字》:“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兽也。”表明其本义就是分解牛或其他动物的肢体的意思。

后来,从分解动物肢体引申为一般意义上的剖开、分开、分裂的意思。贾思勰《齐民要术·伐木》:“虽春夏不蠹,犹有剖析开解之害,又犯时令,非急无伐。”从分开进一步引申为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的意思。曹植《洛神赋》:“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因为分解事物可以让人看清楚内部结构和原理,所以引申出解释、解答的意思。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高诱解《吕览》、《淮南》。”在解释的基础上,又引申出理解、懂得的意思。《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

“解”还有jiè、xiè两个读音,至于这两个读音与其对应的意思,我们就不在这里详细解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