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文解字》将“和”与“龢”分成不同意义的两个字,“和”指声音相应和、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这个意思后来读hè;而“龢”就如上文所说的指调和、和谐。也有学者认为“和”是由“龢”字去掉乐器部分而成的简化字,“和”从口,表示用“口”来演奏乐器或唱歌,右部的“禾”为声旁,表示音读,“和”(hè)指声音相应和。应和是跟着歌唱者唱,歌唱者和相应者,通过协调,达到音乐的和谐,所以“和”字由应和之义引申为音乐和谐。由音乐和谐引申为人的和顺、平和、温和的意思,例如《晋书?王羲之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李白《雉朝飞》:“春天和,白日暖。”。又引申指“身体平安”“舒适”。“音乐和谐”又引申出“和睦”之义。例如《荀子?王制》:“百姓和。”《尚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这其实已经包含了一个“和谐”的含义,不管是读平声还是读去声的“和”,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和谐”的含义。
“和”在中国是存在广泛意义的一个字。前面说到“礼之用和为贵”,天地人三才之道无一不是要求达到“和”的境界,天道、地道、人道都要和,和合万物才能生养。天道之和叫“太和”、地道之和叫“中和”、人道之和叫“保和”,“保和”的意思是要求人保持住天地赋予的和气。由行为入手,真正做到保和,才能达到中和;中和不丢才能恢复到太和,就是复本归元。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教给我们这个道理吗?
睦,形声字,最早出现在在西周金文中。在金文的字形中,其左部是声旁“??”(lù),表示相互在一起的邻舍,右部是形旁“见”,和眼睛有关,表示看见、看望的意思;综合起来的意思是“睦”的本义邻里之间相互看望,友好相处的意思。战国时形成两个发展方向:一支沿袭西周金文写法,左声右形改作左形右声,形旁“见”省作“目”或变作“囧”。目与囧都有光的意思,故古文字中每相通用;也有的学者认为“囧”是由“目”的古文“??”讹变而来的。后来“??”省作“圥”,圥是从屮(chè)、六声的形声字,义为地蕈,即蘑菇,于此仅作为不表意的声符,表示音读;字形也由左右结构变为上下结构,后被收录至《说文解字》古文中。另一支则是从目、坴(lù)声的字,此字形成为后来的主流方向。形旁目是眼的象征,表示睦的本义与眼目有关;坴是从土、圥声的形声字,本义指大土块,于此亦作为不表意的声符。隶变后楷书作睦,主要是笔势变化。《说文解字》:“睦,目顺也。从目,坴声。一曰敬和也。”意思是看得顺眼或目光和顺,另一说就是相互敬重,和谐相处的意思。
“上和下睦” 指的是处于不同地位、不同层级的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在古代上下有别:天为上而地为下,君为上而臣为下,长为上而幼为下。《易经》:“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里的尊卑指的不是地位,而是位置。天处的位置为高,地处的位置为低。和合二字是相辅相成的一对,此和就有彼合,相互有感就有应。上有和下就有睦,所以说“上和下睦”。在社会上,君臣、上下级要和睦相处,在家庭中,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就是“上和下睦”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探讨“夫唱妇随”。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夫唱妇随”并不是指夫妻两人在家里一起唱卡拉OK时的男女对唱场景——男方担任主唱,女方负责跟唱。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完全曲解了它的真正含义。那么,“夫唱妇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请大家耐心听我详细解说。
我们先说夫字。“夫”(拼音:fū、fú),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对于其甲骨文的字形解释有两种:一种解释是该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或像束发戴冠的人。古代男子成年之后要加冠,加了冠的成年男子便是夫;所以,“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而另外一种说法是其甲骨文字形从“大”,像一张开双臂、双腿的顶天立地的成年人;“大”字上加一横,表示的是绾头发的簪子。古代古时童子,即未成年的男子的头发是披发,成年后,男子才将头发绾成髻子用簪子束在头顶上。所以“夫”表示已长大的人。还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夫”是表示过了某一高度的人。其中的“大”是正面的人形,在“大”的上面加一画,表示达到这一高度的人才可称“夫”。
无论哪种说法,“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男子成人之后即可婚配,所以“夫”特指女子的配偶,我们所谓的丈夫。男子是主要的劳动力,因此,夫常特指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如农夫、渔夫等等。在古代的“夫”有时又指下级的官长。如《礼记·郊特牲》:“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这种在现代已经不用了。古代成年男子要服劳役和兵役,因此,服劳役的人以及兵士、武士也都称“夫”。《北史·东魏孝静帝纪》:“己巳,发夫五万人筑漳滨堰。”“夫”指服劳役的人。李白《送张遥之寿阳幕府》:“战夫若熊虎,破敌有余闲。”“夫”指兵士。“夫”与“子”结合为“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小主,
“唱”,形声字,最早见于小篆,从口,昌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唱”。其字形左边是“口”,表示和嘴有关,右边“昌”,也就是“唱”的原形,其本义指日方出时呼唤大家起身干事的叫声。该叫声大概多数有一定的调子,是歌唱的一个源头。后来由本义引申出领唱的意思。《说文解字》:“唱,导也。”而领唱的人就称之为“倡”,所以,桂馥义证:“或借倡字。《周礼·乐师》:‘遂倡之。’郑司农云:‘乐师主倡也。’”《荀子·乐论》:“唱和有应。”所以,古代“唱”、“倡”和“昌”有些地方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同假的。唱由领唱引申出倡导、歌唱等义。歌唱之“唱”经传多作“倡”,后两字分化,“倡”表倡导, “唱”表歌唱。
接下来让我们来聊聊“妇”这个字吧!有些人一看到这个字就会说:“哎呀呀,妇女们的力气可真是大啊,居然能把一座山都扳倒呢!”然而,如果真的这么理解这个字,那可就大错特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