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综上所述 “信”,指的就是信用。“覆”,就是要经得起反复验证。“”信使可覆“”说的是:与别人有约定讲信用,一定要诚实,要经得起反复的考验,这样就不会说虚妄的言语了。《论语述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一讲的是忠——忠于职守,忠于组织,忠于国家;第二就是信,取信于朋友;第三就是对理论的实践,学的任何东西都要经过反复实践,实践见真知。“信使可覆”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深远而重要。它涵盖了两个关键的方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一个方面,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请求或承诺时,要保持谨慎和深思熟虑。在答应别人之前,我们需要认真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意愿去完成这件事。不能轻易许下无法兑现的诺言,否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同时,也要考虑到事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因为一时冲动或面子问题而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诚信和责任感。

第二个方面,一旦我们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做到最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不能半途而废或敷衍了事。这不仅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只有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认可,树立良好的口碑。此外,将每一次承诺视为一种自我提升的机会,不断追求卓越,也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信使可覆”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慎重对待自己的承诺,并全力以赴地履行它们。这样既能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又能展现出自己的诚信和责任感。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一准则,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承诺。无论是对家人、朋友还是工作伙伴,我们都需要保持诚实和守信。如果我们不能履行自己的诺言,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甚至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信使可覆"的原则,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此外,从社会层面来看,诚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之一。当每个人都能遵守承诺,言行一致时,整个社会将充满信任和合作的氛围,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角度出发,我们都应该珍视诚信,以实际行动践行"信使可覆"的理念。

我们接着讲“器欲难量”。我们还是从文字来讲起。

“器”是个会意字。四“口”表示众器物的口,“犬”守护着,以防丢失。本《说文解字》:“器,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在古代,器物相对简单,大多是一些粗糙的陶器,用于盛装粮食等基本生活用品。因此,"器"这个字的构成方式非常巧妙。它的四周都是"口",这恰好象征了陶器通常具有较大的开口。同时,"犬"这个部分不仅兼具了读音,还蕴含着看守的意味。这样一来,"器"字就明确地表示了器具、物品的含义。

例如,在《周礼·司约》中有这样的记载:"器约谓礼乐吉凶车服所得用也。"这里的"器"明显指的是各种器具和用品。这些文字都强调了"器"作为器具的意义。通过这种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事物的命名和定义方式,以及他们如何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中汲取灵感来创造文字。

那有人问了:“孔子讲的’君子不器’意思不就成了君子不是东西的意思了?”其实不然,《易经系辞》:“成形曰器。”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说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器是万物体现出来的相。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心怀天下,领悟大道,不能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法言先知》:“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 这里的“器”用的就是引申出来的意思。在这这句话里“器”的意思更应该体现的是度量和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