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最早见于甲骨文。 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位”和“立”字形相同。在甲骨文中上部是一个人正面站立的形态,站立的下方是一条横线,这条横线表示人站立的位置;属指事字。这一字形即可读为lì,表示“站立”,动词;又可读作wèi,表示“位置”,名词。后人将这个一身二任的字分成了两个字:“立”用作动词,表示站立;“位”用作名词,表示所在地地方。分化的早期形式是增加声旁(wèi),后来是新增意符“人”,这一写法一直延续到现代。从“人”,表示这个位置是人所站立的。
《说文解字》:“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从人、立。”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位”本指朝廷中群臣的位列,而在上古时代,君臣在朝廷上都是站立在他所应占据的位置上的。从“位列”意义中人所占位置的含义,“位”可引申泛指一般的人、物所占所在的地方,“铺位”“舱位”“席位”乃至“座位”之“位”,都是这种引申的用法。
接下来再说“让”。“让”,其繁体字为“让”, 始见于战国。《说文解字》说“让”的意义是“相责让”。也就是“责备”的意思。责备要用语言表示,因此,“让(让)”从“言(讠)”;“襄”声是说“让”的读音同“襄”相同或相近,它们现在的韵母仍相同,古时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简化汉字时,因其声旁笔画太多,换成“上”。后来,“让”的意思由原来责备别人变为克制自己,有谦让、退让之意。如李斯《谏逐客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或与“让”成为古代的一种礼节仪式有关。古人接待贵宾非常讲究礼数,有时要举手做与心平衡状的动作,以表示恭敬或欢迎。这种礼仪称为“让”。《仪礼·聘礼》中说“宾入门,皇(仪态庄严);升堂,让”。郑玄注:“让,谓举手平衡也。”贾公彦疏:“谓若《曲礼》云‘凡举者当心’”。可见,“让”这个字与儒家一贯倡导的“礼”有着很大关系,故有“礼让”之称。而在这里,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
“国”,最初的文字是“或”,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中字形由表示武器的“戈”与表示疆界的“囗(wéi)”组成,会武器保卫邑外四方之义。“国”本义指有疆界的地区,引申指某一地区,区域。“或”不仅是“国”的古字,也是“域”的古字。《说文解字》:“邦也。从囗从或。” 先秦时称“国”,除了表示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较多还用来指国都。后来,“国”就代表国家的意思。而在本文中代指的就是国家。
“推位让国”是连位子连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能做到这一点的,稳重说了,是有虞氏和陶唐氏。这里的有虞和陶唐讲的都是远古氏族部落的氏。有虞指的是有虞氏,远古部落名,舜是它的首领。这里指舜,姓姚,名重华,是有虞氏,所以又称虞舜。 陶唐说的陶唐氏,也远古部落名,尧是它的首领。尧姓伊祁,号放勋,因为他的部落在陶地和唐地,为陶唐氏,也就是唐尧。
在这里,我们要讲一下姓、氏和名的区别。在秦朝以前,姓与氏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姓的起源要远早于氏。姓来源于我国上古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人们因为血缘关系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人们为了区分不同部落的人所以就以图腾为姓,再加上当时人们都跟随母姓,所以我们可以看见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旁。如“姬、姜、嬴、姚、姞”等都是如此。氏其实是从姓里面慢慢演变出来的,部落的人变多之后,为了方便管理,就会要有一部分人搬出去。所以这些部落也就慢慢地有了一些支脉,而这些支脉为了相互区分所以就创造出了氏。
在秦朝之前,姓氏只有贵族才有,很多普通百姓就只有一个名字,生孩子的时候随便的取一个。有的叫喜,有的叫石头,有的叫狗剩,想到什么就叫什么;但是他们都没有姓和氏。到汉代以后,姓与氏逐渐混淆,普通百姓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姓氏。
我们接着说陶唐氏的尧,祁姓,名放勋,是帝喾之子,黄帝的玄孙,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由于他德高望重,所有百姓全都倾心跟随。《尚书·尧典》是这样说的:“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意思是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能团结族人,使部族之间和睦相处。实际上,尧为人简朴,住的是茅草屋,门前是土垫的台阶,吃粗米饭,穿麻布衣,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拥戴。
《史记·五帝本纪》也有记载,说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这些都是说尧的德行、才干与功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