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方案通过将多块廉价磁盘组合成冗余阵列,运用数据冗余和校验技术,大幅提升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即便某一块磁盘出现故障,系统也能借助其他磁盘上的冗余信息恢复数据,确保业务正常运行。
不过这个思路对秦奕这种重生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直接的,对这个时候的业内人士来说却不是,当下行业思维深受 “高可靠性必须依赖昂贵硬件” 这一观念的束缚,企业级存储严重依赖价格高昂的专用磁盘,廉价磁盘仅被当作个人电脑的配件,在专业存储领域难登大雅之堂。
所以《RAID》这篇论文的创新性,不仅在于提出 “多块磁盘组合实现高可用” 的方案,更在于从根本上颠覆了当时主流的存储设计范式,为后续存储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大数据、云存储等领域的数据冗余方案,基本都借鉴了这篇论文的思想。
“小秦啊。” 吴松英听完秦奕对磁盘阵列的简单介绍,目光中透着审慎,“我知道你向来敢于探索新领域,可专用磁盘的稳定性大家有目共睹。这么多年,各大企业都靠它保障数据安全。你想用廉价磁盘搭建存储阵列,那要怎么保障可靠性?”
秦奕对吴松英的疑问早有预料,不慌不忙地回应:“传统专用磁盘相比廉价磁盘虽说单块容量大,表面上看可靠性更高,但它存在单点故障风险。一旦磁盘损坏,整个系统就会瘫痪,后果不堪设想。”
“磁盘阵列方案通过软件和架构设计,将多块廉价磁盘组合成一个逻辑单元,可以实现数据冗余存储。举个例子,如果我将数据会同时写入两块磁盘,互为镜像。一块磁盘损坏时,另一块能立即顶替工作,确保数据不丢失,业务不中断。”
“镜像存储?”吴松英发现了一个问题,“虽说镜像存储能保障数据安全,可要是两块磁盘数据不一致,该怎么确认哪块硬盘的数据才准确呢?要是恢复了错误数据,那麻烦可就大了。”
秦奕有条不紊地解释道:“为规避镜像存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三块硬盘搭建存储阵列。”
“其中两块硬盘存储数据,另一块则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写入数据时,系统会依据特定算法,计算出数据的奇偶校验值,并将其存储在第三块硬盘上。读取数据时,系统不仅会从两块数据硬盘中读取数据,还会借助校验硬盘验证数据的准确性。”
“要是某块数据硬盘出现故障,系统能凭借另一块数据硬盘和校验硬盘上的信息,迅速恢复故障硬盘的数据。这不仅规避了镜像存储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还极大提升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
“相较传统的专用磁盘存储,这套方案只需投入三块廉价硬盘,就能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