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又冒出来一个大太监——雷允恭。如果说之前的周怀政是内宫第一大太监,那么此时取代周怀政内宫地位的人正是这个雷允恭,而且这个雷某人也正是靠着亲手出面打击周怀政才最终对其取而代之,他在检举周怀政伪造天书以及涉嫌谋反之事上可谓是出力最甚。更让人值得深思的是,雷允恭可是刘娥的亲信太监,如此可见刘娥在周怀政和寇准落马事件中同样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今刘娥成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雷允恭的身价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继而成为了宫里最有权势的太监,他此时的官职是西京作坊使、普州刺史兼入内内侍省押班。
请注意这位雷允恭同志,此人将会是丁谓的掘墓人,但这并不是说他和丁谓不对付,丁谓和他的关系简直不能再好。之所以说他是丁谓的掘墓人,原因就在于丁谓不久之后将会重复寇准的命运,他俩的最终倒台都是因为有一个太监“猪队友”的神助攻。寇准为周怀政所累,丁谓则是被雷允恭所累。
对于丁谓提出的这个建议,王曾当场表示反对。他说:“皇上和皇太后分处两宫,朝廷的政事决断需由一个太监来传达,这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宦官揽权,此乃祸端,你丁谓难道不知道历史上宦官专权的教训吗?”
丁谓对此很是不以为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当然知道这样做可能会产生的弊端和隐患,可他自信能够压得住雷允恭。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丁谓独揽大权,以后国家大事就是他自己一个人说了算,而雷允恭就是他的一个传声筒,刘娥则是受他操控的木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丁谓和王曾为此而争执不下,这事最后就只能交由刘娥裁处。让王曾不解的是,刘娥最后竟然同意了丁谓提出的方案(也就是宰辅大臣每月只需要进行两次面圣即可)。当然,这其中少不了雷允恭的功劳,正是他对刘娥的一番进言才让丁谓得偿所愿。
这事不止是王曾难以理解,很多人都不明白后来的那个在历史上精明强悍的刘娥此时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这明显就是一个典型的胆小怕事的妇人才能干得出来的事,难道刘娥也被凶狠阴毒的丁谓给吓到了?还是说她在故意示弱于敌以麻痹丁谓?抑或她鉴于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强大,所以选择了暂时性地对丁谓忍气吞声?
以上这些都不得而知,但显而易见的是,丁谓这时候的权势简直堪称如日中天。老皇帝驾崩了,新皇帝是个毛头小孩,皇太后是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妇道人家,而他丁谓则是朝堂上说一不二的大宰相。往大了说,这个时候的宋朝皇帝其实就是他丁谓,而且这种说法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新皇继位,大赦天下自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例行项目,而文武群臣集体升官发财也是惯例:宰相丁谓加授司徒,宰相冯拯加授司空,枢密使曹利用加授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参知政事任中正加授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王曾加授礼部尚书,枢密副使钱惟演同加兵部尚书,枢密副使张士逊加授户部侍郎。
这份加官的名单自然是丁谓拟定的,他给自己封了个司徒,王曾对此就有些看不过去了。他找到丁谓,说道:“司徒这个顶级职衔已经空置了几十年了,你把它落到自己的头上就不怕别人在背后议论你吗?”
王曾真的是大错特错了,他以为丁谓会像他一样是个知道要脸的人,但丁谓的脸皮早就练得比开封的城墙还要厚。对于王曾的这番质问,脸上毫无愠色的丁谓只是显得很有风度地一笑了之。
接下来,丁谓的举动让世人彻底看清了他到底是一个如何阴险狠毒的角色!
上面说到赵祯继位之后随即下诏大赦天下,但有些“罪人”却不在大赦之列,比如说寇准和李迪。他俩可都是背负着有罪之人的名头被外贬出京的,尤其是寇准,他的罪名可是“谋逆”。值此大赦天下,他们不出意外地被丁谓给排除在外,不但如此,丁谓还给他们准备一份“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