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即来则安
李明山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街上,阳光洒在他的身上,让他感到无比轻松。他环顾四周,古老的建筑、穿着传统服饰的行人,还有那热闹的街市,让他不禁好奇:自己究竟来到了哪个朝代?他思索片刻,决定找个办法打听一下。
他来到路口的一间店铺,店内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从精致的瓷器到手工制作的布匹,应有尽有。李明山走进店铺,装作随意挑选东西的样子,目光在货架上扫来扫去。他拿起一个精美的瓷瓶,仔细端详着,然后转身对老板说道:“老板,这瓷瓶怎么卖呀?”
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人,身材微胖,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他看着李明山手中的瓷瓶,微微一笑,说道:“这位客官,这可是咱店里上好的瓷器,出自景德镇的名家之手,要价五两银子。”
李明山点了点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接着说道:“五两银子啊,这价格倒是不贵。对了,老板,我初来乍到,不太熟悉这里的情况。您看这瓷瓶的做工,是不是今年的款式啊?”
老板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他把瓷瓶拿过来,仔细看了看,然后认真地说:“这瓷瓶可不是今年的款式,是去年的。今年的瓷器,花纹更加细腻,颜色也更鲜亮。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价值,这可是好东西。”
李明山微微一笑,继续试探着问道:“哦,那今年是哪一年呢?我这脑子不太好使,总是记不住年份。”
老板一听这话,皱了皱眉头,显得有些不耐烦,但还是认真地回答道:“今年是大明成化十一年,客官可要记好了。这年份可不是随便忘的,咱大明朝的天下,可都是靠这年历算着日子过的。”
李明山听了,心中一惊,原来自己来到了明朝成化十一年。他点了点头,又很自然摸到钱包,说道:“多谢老板提醒,我记住了。这瓷瓶我考虑考虑,您帮我先留下来,等下次我过来拿够银子再拿走。”
老板这才露出一脸嫌弃的表情,又不好得罪客户,只能一边小心翼翼地把瓷瓶包好,一边说道:“客官真是好眼光,既然这次没带够银子,我给您留着,记得以后照顾小店生意。”
李明山一个作揖,微微一笑,转身走出了店铺。他心中暗暗感叹,这明朝的街头,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第二节:梦忆往昔
李明山独自走在街上,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斑驳的光影。他低着头,思绪飘得很远,完全没有注意到周围的人。偶尔有一两个人从他身边经过,见了他便微微一笑,拱手作揖,恭敬地打个招呼:“华羽兄,今日可好?”李明山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忙不迭地拱手回应:“好,好,劳您挂念。”他心里暗暗纳闷,这些人是怎么回事?他明明不认识他们,可他们却像是和他相熟已久。
他一路走着,一路应付着这些突如其来的招呼,渐渐地,他来到了一处院子前。院子的门有些破旧,木门上斑驳的漆皮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株老树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李明山停下脚步,正犹豫着要不要进去,突然,院子里传来一声洪亮的喊声:“华羽,又在发什么呆呢?赶紧进来,晚饭吃完你还得读书!”
李明山一愣,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穿短袍的老人站在院子里,双手背在身后,脸上带着一丝责备,却又透着几分慈爱。老人的头发花白,胡须也有些凌乱,但眼神却十分明亮,像是能看透人心。
李明山赶忙走进院子,低着头,有些不由自主地说:“叔父,我……我只是走神了。”
老人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你这孩子,总是心不在焉的。读书可不能这样,要专心致志。晚饭吃完,你就去书房,把《论语》再温习一遍。趁着天还没黑,多看点书,少点油灯,也能省点油灯钱。”
李明山点了点头,小声应道:“是,叔父,我这就去。”
老人看着他,眼神中闪过一丝柔和:“华羽,我知道你心里有事。但读书能让你心静,心静了,事情自然就清楚了。别总是闷在心里,有什么不懂的,尽管来问我。”
李明山抬起头,看着叔父那关切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微微一笑,说道:“叔父,我知道了。我会好好读书的。”
老人点了点头,转身走进屋内,留下李明山站在院子里。他望着叔父的背影,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辜负我们家族的期望。
第三节: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