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稳妥起见,改组内阁之前,朱瞻基还是找了徐闻来咨询,商量。
这个改革好不好?
需要怎么执行下去?
徐闻当然知道,就是宣德年间地对内阁的改革,才造成了明朝中后期庞大文官集团的崛起。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能管事的内阁,嘉靖,万历才能玩皇帝离线制。
这个制度在政治手段高超的皇帝手里,能够充分调动朝中官员的积极性,且能有效地推动国家各项政策执行。
比如说嘉靖早年,可一旦皇帝弱势,就很有可能被文官集团所裹挟。
这就不用举例子了,大明后期几乎都陷入了这个巨坑中。
但你如果问徐闻好不好,他只能说符合现阶段的大明。
朱瞻基能够早早地被朱棣确定为继承人,并不是他天资如何聪颖。
对比和他一起长大的徐华和徐谦,越王府的大公子,虽然醉心武事,可是在读书方面,也比朱瞻基强很多。
徐谦就更别提了,一本书在他手上,最多翻两三遍,基本就能记下来。
只是当时为了照顾皇太孙的情绪,他们都表现得成绩一般。
朱棣选择朱瞻基,是因为他是朱高炽的嫡子,且在三代中已经算是资质最好的。
这样一个皇帝,你也不能指望他下的每个决定都是正确的。
好在朱瞻基也有自知之明,在和自己两个童年玩伴,还有永远成竹在胸的越王交往中,接受了自己只是中人之姿。
所以推行内阁改革,把一部分权力让渡出去。
在朱瞻基初步的规划上,徐闻进行了查漏补缺,最后形成的制度。
那就是内阁不再是单纯的秘书功能,而是有了很大程度的自主权。
改革后的内阁,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
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
最后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由六科校对下发。
天子只需要掌握最后的决定权,其他劳心劳力的政策制定,奏章批阅,归纳,都交予内阁。
而内阁的各位大学士们,哪怕是再累,也甘之若饴,这可是实质上宰相才有的权利。
内阁的这番改革,让朝臣们都蠢蠢欲动。
以往大家称内阁成员为相,多少有些调侃的意味。
但有其名而无其实,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经常和天子见面,简在帝心。
所以地位才会高于朝中其他人。
现在当手中有了定策权后,内阁可就是名副其实的相爷。
这哪个当官的不想啊,出将入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