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考点以后,已经有三四个考生在等候。负责的老师正在里面一间屋子里面试考生。外间有个女工作人员,每进去一个考生,她都会严肃提醒不准带任何书本。
面试进行的很慢,等到林软的时候已经快到了中午。她整理了整理衣服,推门走了进去。
考场内坐着三四位老师和两位工作人员,首先是用英语进行了简单的对话,然后又指着左边地上竖着的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一些音标,让林软读了一遍。读完后,工作人员走过来又递给她一个盒子,里面有一些卡片,让她自己摸一张。上面有一小段英文故事,林软又读了一遍。
这还没完,最后一部分是自由谈话,主要就是老师询问一些关于林软的职业,家庭背景,学习过程什么的,聊了大概有十来分钟才停止。等林软出考点后,她看了看表,已经下午一点多了。
她也没有耽搁,吃了顿饭第二天又要赶回县城。不过这也没办法,这个世界高考的流程格外复杂,他们这些上榜的人还要拿着证明去医院体检,有些人的体检结果不如意,只能更改志愿,林软都看到好几个人在医院外面抹眼泪了。
体检结束后,林翠兰又开始焦虑的等待录取通知书,一等又是大半个月,直到三月初,林翠兰才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写着林软的名字,落款是";沪市外国语学院";,抽出里面那张白色的硬纸张,上面一行黑色大字";高等院校录取通知书";。
林翠兰读着这一行字,林软还没怎么样,林翠兰先呜呜的哭了起来。
她也不知道在哭什么,好像是一直以来的付出终于有了成果?又好像是面对林软即将要离开她奔赴更好前程的不舍?
好像都有,又好像都不是。
好像她只是想痛痛快快哭一场。
林软赶紧安慰林翠兰:“妈,您别哭了,这是好事呀。”林翠兰抹着眼泪,笑骂道:“我这是高兴的,你这丫头,可给妈争气了。”
接下来的日子,她便是忙着准备林软去海市上学的事。首先是工作,高考不能录取那么多的人,没有考上的知青面临的就是回城没有工作的问题,林软这个供销社的工作转手就卖了800块钱。
本来她打算分给林翠兰400,可是林翠兰拒绝了,让林软自己留着。她不仅没有要林软的钱,甚至自掏腰包给林软买了不少东西,收拾出来一堆大包小包,让林软到时候带走。
出发那天,林翠兰早早地就起来,把林软的行李收拾了又收拾,千叮咛万嘱咐。林软上了火车,林翠兰透过车窗看着林软,心里越发的不舍,她对林软大声道:“沪市东西贵,你别省着,该吃吃该穿穿,不够了跟妈说。过年记得回来,妈就在这个家里等你,要是有合适的年轻人,你记得写信告诉妈,妈会祝福你的。我的软软啊,我的女儿啊。。。。”最终,目送着远去的林软,林翠兰蹲在地上放声大哭。
来送行的都是自家孩子考上大学的人,见林翠兰难过成这样,连忙好心安慰道:“孩子是上大学去了,又不是不回来了,大学也有寒暑假的,用不了半年就又能见到了。”
林翠兰忍着难过道了谢,擦擦脸走出了火车站。她知道她和那些家长是不一样的,林软终究不是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她会有一个新的家庭,有新的婆婆。
林软她,不一定还能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