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心疼战机,而是心疼损失掉的飞行员。
双方背后都有巨大的工业力量做支撑,完全可以做到损失一架战机就补充两架的不限量补充。
可飞行员不行。
飞行员的培养周期很长,特别是喷气式战斗机的飞行员,培养的周期更长。
两天的空战,双方损失的飞行员数量超过了两千个,就算他们家底再厚,也顶不住如此恐怖的消耗。
被伤痛折磨的欲仙欲死的隆美尔选择了调集更多的战斗机飞行员投入战场。
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飞行员的调度需要时间。
朱可夫也选择了调集更多的飞行员投入战斗,但他没有等这些飞行员到位,而是在十九日中午,命令前线的第五装甲集群对汉斯控制的工业区发起了地面进攻。
同时,正面防线上的十几万重装部队,对鬼子组成的雇佣军团防守区域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在双方战斗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想要夺取战场主动权,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攻其必救。
毛子和汉斯在五大湖的工业基地就是双方的命门,他们离得太近了。
谁能率先解决掉对方的工业生产能力,谁就能在五大湖地区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战场主动权。
隆美尔和朱可夫都明白这个道理。
隆美尔一开始的计划就是抢先解决掉毛子在五大湖地区的空中力量,然后再从地面发起对毛控工业区的进攻。
同盟军高层的想法是,在北美战场上,主攻毛子的工业生产能力,杀伤其有生力量倒是其次。
北美的毛子军队虽然很强,但是他们远离本土,海军实力又聊胜于无,想要从欧陆获得大规模的支援非常困难。
同盟军却有无比强大的海军力量,而且各国在北美殖民地的工业能力也很强,持续作战能力和补给能力比毛子的强的多。
打掉毛子在北美的几个工业中心,此消彼长之下,就是耗都能耗死毛子的北美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