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讲。”
“前两天我去开了个会。”
王濛开口道:
“会后,我和乔木同志聊了聊《人民文摘》的事情,乔木同志不光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认可与肯定,还请某人给创刊号题了句词。”
“给题了词?”
江弦心里一惊。
题词这事儿算是每本杂志的老传统。
当年,《人民文学》就是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请那位老人家给创刊号题了词:
“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
江弦心说不愧是倚仗着《人民文学》办的刊物,面子就是大。
“皇家刊物”办的副刊,那怎么也是个“亲王刊物”,待遇真是差不了。
“哟,人给题了句什么?”
“今天来的仓促,我改天再把那副词给你取过来。”
王濛说,“题的是一句:希望能精彩、生动、多样性。”
“哎呀,精彩、生动、多样性,他说的真好!我之前给朱伟说的办刊标准还是八个字,叫作:‘清新可爱,真切感人’,老人家只用了七个字,精彩、生动、多样性,太凝练了。”
江弦满脸都写着兴奋,“回头我就把老人家这句话挂到编辑部里头,时时刻刻领会这句话的精神。”
“嗯。”
王濛点了点头,又道:
“还有件事,是关于刊名的,我本想请巴金同志为《人民文摘》题写刊名,不过巴金同志婉拒了我的请求。”
“巴老婉拒了?”
江弦有些诧异,按理说自己和巴老关系那么亲近,又是王濛相求,巴老不可能拒绝才对啊。
正疑惑之际,又听王濛解释道:
“按巴老的意思,他觉得‘人民文摘’这四个字,可以用茅盾先生的手迹,茅盾先生的家人已经同意了这件事情。”
听到王濛这么说,江弦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如此。”
用名人手迹以作刊名的事很常见。
81年的时候,刊物《青年作家》创刊时,刊名四个字用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手迹。
王濛和江弦一边聊着,一边在院子里面参观了一圈。
看着这边的环境,王濛心里那叫一个羡慕。
翠花胡同这院子,面积虽然没沙滩北街2号那院子大,但要论精细程度,绝对是强出沙滩北街2号一截儿的。
进到编辑们的办公室里。
“主编!”朱伟站起来跟王濛打声招呼。
王濛摆摆手,示意他坐下,随后自己抽出把椅子,“朱伟啊,在这边工作都还适应吧。”
“适应、适应,这地方挺好。”
朱伟把头点的那叫一个心甘情愿,“这边是挺不错的,说起来还是要感谢主编您,能把我调到《人民文摘》这边,我觉得这边的工作环境呀,特别适合我。”
“.”
王濛环视一眼他的办公室。
这工作条件.谁来会说自己不适合?
办公的地方,一人用一个大间!
太奢侈了!
全京城这会儿人均居住面积才4.8平米,往往一家五、六口人住的都是不到20平米的房子。
结果《人民文摘》这边,每个人的办公室就20平米往上了。
他们《人民文学》那块儿,那是拼命往里塞人,编辑们也别说什么人均面积了,根本就没有单独的办公室,都只能挤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头办公。
《人民文摘》这条件。
甭提《人民文学》的编辑们了。
王濛自己看着心里都有些不平衡。
他那小破办公室都没朱伟这边儿这么宽敞啊!
“主编,我还有个事儿要和你说一下。”江弦这时候开口道。
“什么事儿?”
“你看啊,我们好歹也是一编辑部,也是一国家单位,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间专门的收发室?”
“收发室?”
王濛愣了愣,没太懂江弦的意思。
“你弄一间不就行了?怎么了?缺人手还是缺地方?”
“都不缺。”
江弦呲开嘴,露出獠牙。
“缺一台电话!”
早些年,要想装电话得看级别,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才能申请在家里装电话。
不过因为线路太少,没能耐的领导只能排队等着,有能耐的托关系找人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