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大。
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发绀、水肿、晕厥等。其他症状还包括咳嗽、头痛、头晕或眩晕、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声音嘶哑等。多数症状也见于一些其他系统的疾病,因此分析时要作出仔细的鉴别。
并发症
1、中风
心脏病患者可因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出现缺血性中风。这种情况发生在大脑动脉变容或阻塞从而使血液流向大脑的血液过多时。中风是一种医疗急症,脑中风仅在几分钟后就开始死亡。
2、动脉瘤
动脉瘤是动脉壁的隆起。如果动脉瘤破裂,造成大出血,可危及生命。
3、肺炎
先天性心脏病常影响肺部血液循环,导致肺炎,尤其是小儿肺炎,表现为呼吸费力、呛咳。若先心病未得到及时治疗,则患儿因肺炎与心衰反复发作而导致死亡。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需要进行包括心脏听诊、触诊、叩诊、血压测量、心电图、X线、CT、MRI、超声心动图、心脏和血管造影、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针对不同的心脏病类型,所选择的检查方法会有所不同。
、视诊
通过观察会发现患者出现端坐呼吸、发绀、皮肤苍白、颈静脉怒张、水肿等。二尖瓣狭窄和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可出现两额呈紫红色。右至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出现杵状指(趾)。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的瘀点、Osler结节(手掌和脚掌出现一种有触痛的、隆起的、豌豆大小的红色或紫色病灶)、Janeway点(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的无痛性出血红斑)等。
2、听诊
医生立于患者左侧,用听诊器在患者的听诊区域依次听诊。以明确心音是否存在异常变化,如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是否存在心律不齐、肺部啰音、周围动脉的杂音和“枪击声”等。
3、触诊
(1)检查方法:医生用示指、中指并拢的指腹对患者的心脏、肝脏、脾脏触诊区域以及下肢进行触诊。
(2)检查结果:心前区可触及心尖搏动异常、震颤、心包摩擦感、毛细血管搏动、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脉搏的异常变化、肝颈反流征、肝脾大、下肢水肿等。
4、心脏叩诊
(1)检查方法:医生将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患者心脏叩诊部位,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用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末端指关节处或第二节指骨的远端,对患者进行叩诊。
(2)检查结果:患者左、右心界可出现心界增大等。
5、血压测量
心脏病的某些急性发作类型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会出现低血压等症状,需要通过血压测量,以指导临床治疗。
实验室检查
1、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及T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炎的诊断鉴别和预后判断。
2、BNP检查
脑钠肽(BNP)可用于心力衰竭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病情危险程度的估计。
3、炎性标志物检测
血清炎性标记物水平增高反映体内有活动性炎症(如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或粥样硬化病灶的炎性活动增强,对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及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和脑卒中等)具有较大价值。这些炎性标记物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a以及细胞黏附分子等。目前,C反应蛋白临床应用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