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叙利亚战火起

吾父耶和华 千翅万瞳 2274 字 21小时前

社会的进步,确实并非要按部就班,在许多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某个社会忽的便一蹴而就,绕过许多弯路实属正常。

但又并非说,一夜之间,所有人就能大脑升级,跑步进入XX主义。

即便身体处在新时代,脑子也会停留在过去。

哪怕已经过去十年,耶路撒冷王国,也没说真的大面积开展义务教育,无非是将教育成本压到一个市民阶层能够接受的地步,再加上天课基金会、教团体系的资助,尽量扩大入学儿童数量。

不识字的文盲依旧是这个国家的主流,无非相对比例被压低了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说以君主作为象征,从而进行的集权运动,塑造国家概念,正是其所要执行的历史使命。

当然,以君主作为象征,从而进行中央集权,并不是一定等于君主集权。

如英格兰,在大宪章之后,便是进行的议会集权。

在耶路撒冷,情况也比较类似,但又有区别,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接近于日本倒幕运动后,废藩置县后的状态。

在盖里斯带着人重建耶路撒冷王国后,便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原先属于领主的土地收归王室直辖。

再将原先贵族阶级中,积极向盖里斯靠拢的贵族群体,如巴利安、约翰等人,安排到原来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任命为官员郡长,并给予大量的经济补偿,算是另类的赎买。

在此之后,又仿照外约旦的模式,建立起地方的议会机构,从而使得巴勒斯坦本地人,也有资格参与进政治游戏,提拔其中的有力人士。

这些人的代表,就包括了在外约旦时期,主动站在盖里斯这边的那位包税人,以及伊斯兰宗教中愿意承认盖里斯为先知身份的那批伊玛目。

通过议会的形式,确立了这些人对王国的拥护,以及对伊莎贝拉的效忠,从脱离原先的民族隔离状态,使得盖里斯他们可以动员除去法兰克人外的其他民族民众。

议会在这个过程中,本质上是将阿拉伯人参与政治变为合法化的工具。

但真正的核心统治者,其实依旧是团结在盖里斯身旁的那些“从龙之臣”无非这些人来源于各个民族,从而显得盖里斯能团结大家。

因此耶路撒冷王国的议会有存在的必要性,但还谈不上是权力的核心,做不到对内阁政府的压制,反倒是在许多时候,沦为中央政府向下层传递命令的一环。

盖里斯在耶路撒冷广场上的演讲,宣布向埃及宣战,虽然说是王国顶层以及议会议员们意料之中的事,可当这一刻到来有些措手不及。

紧接着,王国议会,便迅速提出了议案,开始一个完整的宣战流程,颇有些先上车、后补票的意味。

然后是内阁部门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方案开始执行,包括向盟友联络,调动各地军队,下令安排各地郡区动员民兵……

一系列事情有条不紊的执行起来,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开始行动。

……

与耶路撒冷王国这边有条不紊情况,相对应的则是阿尤布王朝残部这边的手足无措。

自从1190年,萨拉丁会战失利,其便带着部队,向大马士革方向撤退,但萨拉丁也并未在大马士革坚持许久。

仅仅是两周的围城后,萨拉丁便同耶路撒冷王国议和,以放弃大马士革为代价,保有了部分叙利亚地区的残留土地,并签订一份为期十年的和平协议。

这部分土地,确切来说便是新月沃地的西段,以阿勒颇为中心,是叙利亚地区较为富庶的部分。

阿勒颇是一座古城,此地有居民居住的时间,比之大马士革要早的多,就考古情况来说,公元前三千年的泥板上,就有关于此地居民的记载了。

而后的历史中,阿勒颇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叙利亚地区,除去大马士革以及安条克外的第三大城市。

1128年时,阿勒颇成为赞吉王朝首都,萨拉丁大概便是在这里度过的年幼岁月。

只不过,那时候的萨拉丁可想不到,自己居然会在之后成就一番收复耶路撒冷,近乎统一阿拉伯地区的伟业。

也更想不到,自己在成就那番大事业后,仅三年便近乎失去所有一切,只保留下自己年幼时的故乡。

此番大起大落,对于萨拉丁来说,其打击是致命的。

在同耶路撒冷王国签订和平条约后,萨拉丁没多久便一命呜呼,留下一个风中残烛的末路王朝给自己的孩子们。

但风中残烛也好,末路王朝也罢,萨拉丁的儿子们,并没有说就兄弟齐心、团结一致,反倒是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内部冲突中。

关于继承人的争端,困扰着阿尤布王朝。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