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诸葛亮倒是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客人。
他早年间的一个朋友,二人曾经在一个私塾中学习,但是随着战乱的爆发,二人便失去了联系。
却不曾想,今日居然遇到了。
“杜兄,这么多年不见了,没想到兄台风采依旧啊?”
偶遇年少玩伴,诸葛亮自然是欢喜不已,一言一行都充满了欢喜的意味。
而听到诸葛亮这话的杜年也是露出了欢喜之色,十分感慨地说到:“当年曹操攻取徐州,我一家老小因担忧受战乱之祸,便举家迁移到了江淮一带,却不曾想天下大乱,根本就是避无可避啊!”
诸葛亮听到杜年的这些话,眼底闪过一丝异色,但是却并未发作,只是很平淡的问了一句:“既然是在江淮一带,那想必一定是受到了袁公路不少的压迫吧?为什么没有想过回到中原来?”
“想过!如何没有想过啊?只是谈何容易啊?”
杜年无奈地摇了摇头,而后长叹一声道:“战乱频发,道路险峻,我孤身一人,如何能走过这漫漫路途?一个不慎便会被流民,土匪拿走了性命,反而是得不偿失啊。”
听到杜年的这些话,诸葛亮眼中的诧异之色也更加浓重了。
“那杜兄你如今是如何前来的?”
“自然是运气使然了,我认识一个朋友,乃是荆州军中的一员小将,虽然权势不大,但护我一人之周全还是绰绰有余的,我便是听闻你如今有这等地位了,这才托他庇护,前来寻你,求一个安身立命之本啊。”
“杜兄客气了,杜兄你之才学,我了然于胸,治理一线之地不过举手之劳而已,只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也只能举荐一二,能否成功?还得看杜兄你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