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西南方向的挑衅

“你们也不用着急回答我,回去慢慢想一想,再来找我……或者直接去找靳院长也可以。”

他本来想说直接来找自己。

但转念一想,学术交流会一结束,两人未必能找到他,便让其去找靳舒。

“好,好的,我们会好好考虑的。”钟珏和李伊伊对视了一眼,然后干巴巴地说道。

见状,李暮也没有再多言,打了个招呼后便很快转身离去。

……

行政楼外。

看着李暮远去的背影,高兰、钟珏和李伊伊三人,久久地没有回过神来。

良久之后,钟珏才忽然发出一声压抑地尖叫,道:“李顾问,李顾问刚刚是邀请了我们吗!”

这件事情实在是过于梦幻。

想破脑袋,她都想不到,只是趁着高兰表达感谢的机会过来看看李暮,没想到便获得了这样难得的机会。

“可,可是李顾问为什么邀请我们呢?”李伊伊有些不自信道。

比起钟珏大学老师的身份,她只不过是一家钢铁厂普普通通的技术员而已。

闻言,钟珏道:

“别想这么多,李顾问既然开口邀请,肯定有他邀请的道理。”

“这个机会有多难的,你应该也知道。”

“如果错过的话,以后恐怕都不会再有了。”

她的语气满是郑重。

重型机械方面的研究项目,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无疑是国家级别的科研任务。

参与这种研究的机会,她们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有一次。

如今摆在两人的面前,哪怕心里没底,都必须上前抓住。

“钟珏说得没错。伊伊,你不用担心那么多,大不了就是失败,继续回到钢铁厂工作而已。”高兰也开口道。

听到这话,李伊伊反而坚定下来,道:“不行,不管付出多少努力,我也要坚持下去,不能辜负李顾问的期望。”

如果让她转去学习软件工程,她恐怕还会犹豫。

可参与重型机械方面的研究,没有道理不去试一试。

……

这边,李暮回到奉天研究所的宿舍。

坐在书桌前,他继续完善着30000吨模锻水压机的研究方案。

这个第二版的方案做完,初步的研究便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当然,要是林宿安等人完全按照他给的方案研究,绝对会遇到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

虽说不至于产生坏的后果,但影响研究进度是肯定的。

到时候他便能站出来,狠狠地批评几句,让他们都长个教训。

“怎么有点钓鱼执法的感觉。”李暮忽然摇头失笑。

……

写了小半个小时左右。

李暮伸了个懒腰,正准备起身休息。

忽然,脑海里响起“叮~”的一声信息提示音。

打开聊天页面。

阿斯克:

“李,我准备离开夏国了。”

“不过在走之前,我想要去京都看一看玩一玩。”

“你在京都待了那么多年,肯定知道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给我推荐推荐?”

看到消息,李暮微微愣了愣,才回复道:“去京都?你不忙着和人交流了?”

他还记得,之前阿斯克说过,被许多人邀请去进行交流的事情。

为了将其留在蓉城,他也是表示大力支持。

“已经连续交流好几天了,收获也很大,下面便需要进行实验来验证了,再交流的意义也不大。”阿斯克解释道。

李暮微微颔首,道:

“这倒也是,那我给你推荐几个好玩的地方,去到京都,故宫肯定是要去看看的。”

“还有天门广场、八达岭长城、颐和园这些著名景点,也值得一看。”

“要是想吃美食的话,可以去王府井、三里屯……”

他将自己知道的地方都介绍了一遍,又和阿斯克闲聊了几句后,才结束了聊天。

……

次日,早。

刚刚洗漱锻炼完。

关建民便带来了奉天飞机制造厂那边的消息。

玄鸟-1直升机的生产线已经在组建,特地邀请他过去参与设计。

这件事情,他肯定不能不管。

按照他的预计,如果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的话,至少能够生产出10架。

按照一个编队两架的最低标准,能组成10个战斗编队。

虽说想要覆盖整个阿三战场有不小的难度,但夏国也不是只有玄鸟-1,其他的简单一些的战斗任务,完全可以用普通直升机完成。

于是,李暮让关建民去和靳舒那边打了个招呼,说自己今天下午才会过去。

然后便坐着车直接出发,前往奉天飞机制造厂。

……

到了地方后。

还没有下车,李暮便看到了站在门口等候已久的陈佳训和王石存两人。

他快步走上前,道:“陈厂长,王教授,你们怎么等在这里啊。”

“王教授说您听到消息,一早便会过来,我想着您一到便能直接和您介绍,能节省许多的时间。”陈佳训笑道。

闻言,李暮不禁莞尔,道:“也不差这一时半会儿的,您太客气了。”

“应该的,应该的。”陈佳训笑了笑,然后道:

“我先和您说一说我们组建的玄鸟-1直升机生产线吧。”

“整条生产线,分为5个部分,主总装线、侧线、前线、尾线、电线生产线。”

“最重要的主总装线,由我和王教授直接负责,其他的部分,也有专门的人员设计和审核……”

他先将玄鸟-1直升机的生产线设计介绍了一遍。

这也是夏国目前直升机生产线比较普遍的模式。

听完之后,李暮微微沉吟片刻,然后道:

“整体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不过目前我们的部件装配和总装,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都比较低。”

“我想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这上面。”

在60到70年代,夏国的直升机制造,乃至飞机制造领域,手工劳动都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