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圣人之后当传儒,老朱桥上问后世【求追订】

回过神后,朱标不解道:“后世日寇入侵不是失败了吗?北孔竟那般迫不及待地就降了日?”

刘宽道:“其实那时候孔府,也即是北孔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了——早在清亡之后,先驱们为救亡图存,有部份人认为儒学是落后、腐朽的学问,至于北孔更是腌臜不堪。”

“因此,在清亡一二十年后,北孔便没什么影响力了,衍圣公的名头也在清亡二十多年后被改为奉祀官,不复存在。”

“而后来降日的孔令煜也并非孔子奉祀官,只是北孔一脉留守曲阜的主事之人,所言所行也只代表北孔中他这一支的行为。”

“当然,即便如此,孔令煜降日的行为依旧为后人唾骂,遗臭百年。”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朱雄英都露出沉思之色。

刘宽则总结道,“其实在臣看来,北孔、南孔都相当于以前的世家,只不过拥有孔子后人这个名头。”

“其中,北孔以孔子后人、衍圣公的名头而获得荣华富贵,为了保存这富贵,因而世修降表。”

“相反,南孔更像是一个普通世家,受孔子后人名头影响相对较小。又或者说,他们在保存富贵与气节之间,选择了气节。”

朱元璋道,“按你这么说,衍圣公倒是真该封给南孔——咱当初是为了归附北方汉儿之心,念及北孔影响力,才捏着鼻子封了北孔衍圣公。”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北方汉人早已归心,甚至北方胡患业已不存在,确实没必要再惯着北孔了。”

这时,朱雄英忽然道:“太上皇爷爷、父皇,虽然此番朝廷借清查北孔罪行,流放了上千人,但曲阜乃至山东依旧有许多孔子后人,其次孟氏、颜氏亦不少。”

“彼辈既享有圣人之后的好处,便应该有所付出。如今咱大明开拓海外,正是需要传播儒学之际。”

“因此,不如从孔氏、孟氏、颜氏等圣人、亚圣之后中征召儒生,让他们到海外去传播儒学。”

朱标道,“这些圣人之后大多安于富贵,只怕不愿远渡重洋去异国他乡冒险传播儒学吧?”

朱雄英微微一笑道,“可以上两重手段——其一,利用《大明月报》、《大明旬刊》的官方报刊,宣扬其他到海外传播儒学之儒生的事迹,令儒林以之为荣,引导儒生出海。”

“其二,可以对孔氏、孟氏、颜氏等圣人、亚圣之后族人在传播儒学方面进行考评,并以之与朝廷所予恩赏挂钩。”

“譬如,孔圣之后嫡脉、近支都是免徭役的,孟氏、颜氏嫡脉也是如此,更有祭田免税赋——他们若是连效仿先圣周游海外传播儒学都不愿,凭什么享有圣人遗泽?”

“那些为咱大明驱除鞑虏、开疆拓土的公侯伯都要爵传三代而递减,这些圣人之后又凭什么上千年都躺平着享受圣人遗泽?那也未免太过不公!”

刘宽听得出来,朱雄英这番话,有儒生引向海外的意图。

但他大体是赞同的。

圣人之后本就不该躺平享福,而引导儒生出海传播儒学,也确实可以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有利于巩固大明已经占据的海外领土。

他当即道,“太子殿下说得甚是,臣赞同此议!”

朱标下意识看了朱元璋一眼,见朱元璋没有发表建议的意思,便点头道:“那行,雄英便找个合适人选,督办此事。”

“儿臣领命!”

···

···

文隆元年(西元1395年),八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