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泥土》鉴赏(2025.4.1)

想要理解过去天然染料的获取方式,可以去玩一下我的世界,还是比较生动的。

除了颜料本身,观察事物的媒介发生变化,如透过水而不是空气,实物看起来也会有很大区别。光影是艺术,也是变化莫测的,甚至说是错觉,说是假象,也无不可。

颜色是我们感知到不同波长光后,大脑加载出来的东西。不说太多了,说太多就哲学上了。要不然怎么说知识是负担,知识是不可愈合的伤口呢?就怕知道多了一点点回不去了,又成为不了大师,卡在中间,让人难受。

我们在生活中,会倾向于收集与自己的行为相契合的观点,作为支撑自己的材料。其实,这是一个积累偏见的过程,有一半的视频劝你认真努力,一半的视频劝你见好就收,不必纠结。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趋向于什么样的观点。可是遗憾的是,观点仅仅是观点而已。

所以大部分时候我都不多想,甚至不必去看,扰乱心神,毫无收获。

光影既然是大脑的花招,那么它就不完全是一个客观的事物了,眼睛,或者大脑欺骗我们,也是正常的。

混合色并不能代替纯色,厚度不一样了。

色彩具有余像效果,我们盯着一种颜色看太久,转移目光的那几秒,会把这种残影印在所看见的事物上,再逐渐恢复。

是的,人是捕捉偏差的生物,大脑会把对比度映射成重要,这就是为什么黑中的白,比白中的白更白。大脑处理的不是绝对值,是绝对值+微分值,唔!是不是像控制系统的滑模函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人是捕捉偏差的生物,一个是外物与外物之间的偏差,一个是心理预期与外物的偏差,好笑的是,不看绝对值。于是幸福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而不是所谓的锦衣玉食。

科学领域千千万,凡人如我还是不去思考了,无用啊无用!知道的太多,唯美就不唯美了。我在想,如果我不知道波粒二象性,是不是可以生活得更加快乐?现在知道了,平时想事情的时候就会多想,多想也没什么用,成不了物理学家,有时候还真觉着不如害怕鬼好。鬼一个字,解决了千千万万的迷惑,将难以了解的事物丢给鬼神,让它们背锅,自己倒是清闲了。

研究颜色,然后又开始研究化学,研究光,研究原子核,研究视网膜,研究人的大脑,研究人的神经学和心理学,这样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我也觉着自己真没必要去了解哈哈!

后来我接受了事实,那就是一个人只能是无知的,他越想摆脱无知,他就会越觉着自己无知。何妨安于现状,做个纯粹的无知的人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收敛自己的智慧,不要做人上人,不要操心自己分外的事,可以么?

我们脚下的这片泥土,可不仅仅是泥土而已啊!

光的本身不一样,传播介质不一样,接收器不一样,处理器也不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我们认为的世界,只在光线上就千差万别。哇!祖先们能创造文明,真的了不起,他们究竟是如何和而不同的呢?罢辽罢辽,我无法言说。

当你一门心思地扑在一件事情上,你是认真,是专注,但是当你发现,你除了能扑在这件事情上,别的事都不在乎,都不想做,实际上是有些精神疾患了。我就是有点,额!这是偏见也可能。勤奋也会上瘾,悲哀的是,勤奋未必意味着进步,有时候更像是可歌可泣地走在不归路上。

奇妙的色彩学,仅仅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还是依照自己的心情,去喜欢最喜欢的颜色,去讨厌最讨厌的颜色就可以了。

书读太多,也代替不了书架的作用。反而是要把脑袋读傻的。没事的话,出去玩玩喽!这次结业了,把能刷的成就刷完,我也不看书了,我也要去刷剧,把脑子丢掉,不再思考。

你可以认为画是二维上的概念,但是其实他是三维的。研究得太精细就导致升维度,而且永远无休无止。

所以厉害的人从来不看表象的,不会被光影假象所迷惑。

绘画与烹饪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哦!

我总是感到不安,这应该不是正常程度的不安吧!这种不安有可能源于我的三心二意,我想要把多个事做好,不知不觉分不清主次,在次要的地方耗费了太多时间,导致自己没有把精力用在应该做的事情上,这是一种不安的原因,那就是因为我贪婪,结果没把该做的做好。还有一种可能是我缺乏归属感,我将自己放逐,我不知道何为辜负何为不辜负,我疑惑,所以不安。没有安全感,是生怕什么事情被落下的不安全感,并不是人身上的不安全感。分析到底,就是有重要的事还没做完,还需等待,还需修改,所以不安。行吧,也算是正常的不安。

有时间的话,真的应该出去走走,多与人交流,能有效摆脱这种不安。呵!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