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文明永远建立在共识上,而不是建立在差异上,我眼中的红色与你眼中的红色可能完全不是一样的东西,但是当我们拿出一个红色的物体时,我们都知道,它是红色的,就可以了。即便你眼中的红其实是蓝,我眼中的蓝其实是红(因为颜色的感官其实心理学,我们觉着黄色最明亮,可实际它夹在红和蓝之间,即我们看颜色后的感官是不理智的)。
那么贴心其实就是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是你喜欢一个人,于是愿意为其了解一些无聊的事,而未有先知养子而后生子也(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曾子原文的意思究竟是要预先准备,还是顺其自然地迸发出情感,是有争论的,不过,这两种意思都有可取之处,也没必要较真谁对谁错)
最近一直逛古文网,时不时能想起两句,引经据典。四书五经,都要鉴赏一下否?看情况吧,有些书我是读不懂的,读着玩的,就不鉴赏了(比如易经)。
我们认知颜色的顺序也是由浅入深的,最开始的人类语言中,只有亮色和暗色,后面随着人类变得复杂,有区分度的颜色的名词才逐渐诞生。到我们这时候,我都不知道有多少种颜色了。但其实生活上用不到就完全不用学嘛!
形之所似,眼之所见,心之所感,文学翻译中有信达雅,画画也类似有三个境界,画得像,画得很像,画得是实物却超越实物。
颜色本身并无高贵之分,只是少量的颜色放在多量的颜色里,自然高贵。物以稀为贵。但别只说物以稀为贵,还有以和为贵、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呢。
我写文字,从什么都不知道,渐渐开始觉着有写作的固定结构和窍门,再到最后发现了固定和窍门的弊端遂又弃之不用,返璞归真。人生好似也是这个过程,唔。
然后怎么突然想到,新的一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了呢?这是客观的,为什么看见,还是因为这两天风雨大作,温度骤降,满地落花,让我想到了秋天,五月繁花落,怀愁不同秋。天天关注时间,不如忘了时间,好好珍惜时间。还是感慨,生命是一个过程。
小主,
致力于保证颜料的真实质感,那么画似乎就稍稍脱离生活,变成画的画,如果致力于保证画作与真实世界的相似性,那么画就变成了世界的画,如果致力于让委托人满意,那么画就变成了金钱的画。哦,有趣,不过,到底何种配色能拨动人的心弦,其答案不会与书中写得一样,这也是画有趣的地方之一。
我们是在追求感觉么?那么给予我们幻觉不就完了?原来我们还追求感觉的真实性,即是通过现实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导致的美好的感觉。唔,成就感与……仪式感,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没有规则,才有活力,活力过头了,又堕落。哼,度在哪?我怎么知道!
彩虹有七种颜色,只是因为当时得出彩虹色带的人,哦哦,就是牛顿,只辨识出了七个主要色带,因为耳朵听到的有七音,于是他觉着能看见的有七种颜色,很公平。看到与听到,啊,其实是统一的东西,都是波。
看到一个人,我就会想起一段故事,故事也许属于某个,可是它背后的道理,却是通用的。第一,没有绝对的规则,只有严格与不严格的区分,没有完全堵死的门。为什么会辜负,会摇摆,会背叛,会说谎?人就是这样的,定下来的事会反悔,签署的约定会解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地本就残缺,何必强求于人?不再过于执着,是为自己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