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矛头对准了赵光义。
至于赵光义为什么要扣下木材、强征粮草,答案不言自明。
鉴于李处耘与赵光义这一层关系,沈义伦必然要为张洎开脱,而他开脱的方式也简单粗暴,直接把御史弹劾的文书压下来了。
历朝历代,朝廷选拔御史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一根筋”,尤其是监察御史,老子一个七品、八品小官,怎么实现自我价值?把官位高的拉下马!
沈义伦,你不是强压吗?好,老子找比你官位更高的!
这一杆子,就戳到了新朝大宋的“二把手”赵普眼前了。
这件事,无疑是个烫手山芋,从赵普的内心说……老子才不愿意管!
疏不间亲啊!
没错,赵匡胤确实很不待见这个兄弟,可是,他又确实是个大孝子,对于母亲杜氏(昭宪太后)的话言听计从。
偏偏,昭宪太后十分溺爱赵光义,这一点,在历史上也是得到验证的。
大小是个事儿,怎么办呢?
二月十五,御史的弹劾文书,终于摆在了赵匡胤的龙书案,但在内容方面,做了一定的“润色”。
赵匡胤何其精明,一眼就看出了端倪,再一看,负责签发的人是赵普,当即把人喊了过来。
“则平,光州转运的木材何故被扣?何人敢扣留?”
赵普早就想好了说辞:“陛下,此事臣已经知道,也派人去追讨了。”
“追讨?”赵匡胤冷然发笑,“哼,则平真是为国操劳,不辞辛苦。”
这句讽刺的话,有点伤人,可赵普理解,因为关东的木料对于新生的大宋太重要了。
那可是用来修建战船、制造军械的,名副其实的战略物资!
“陛下,此事来龙去脉,并不复杂。”
“你倒说说。”
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赵普言真辞切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