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驻守蔚山的倭军兵力大概有一万五,看起来并不算多,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下手对象--毕竟黎盛自从带兵入高丽以来,打的都是兵力不如倭寇的仗,如今倭军被打散,一个个只想带着抢来的东西回家。
然而在得知了魏军悍然来袭的消息后,魏军明显吸取了之前忠清道、全罗道失利的教训,在布阵上很有一套,蔚山、东莱、釜山各部倭军,摆出了“品”字形阵型,形成了一个十分坚固、互相呼应的防御体系,蔚山是这个阵型最为尖锐也最牢固的一点,魏军想要攻占蔚山,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黎盛决定玩点其他花样。
他先后派出两路偏师从左右进攻东莱,营造出要同时攻打东莱与蔚山的假象,使倭寇无法判断具体的进攻方向,此外他又让堵在对马海峡的海军进逼釜山港,吸引倭军目光,而在“品”字阵型三面都几乎遭到同时进攻的时候,果不其然,倭军慌了。
毕竟其他的地方无所谓,反正都是从高丽抢来的,但要是釜山港丢了,那倭军就没有回家的路了,再加上之前倭军最悍勇的主力在忠清道、全罗道先后被歼灭,如今尚存的兵力大多都是在各地劫掠,没有和魏军正面作战,在魏军入高丽显赫的战绩下,要说他们不怕,那是真不可能。
--既然在光州已经退了一步,既然都是要回家,那为什么不再退一步?反正釜山港是一定要守住的,至于其他地方...就算了吧。
抱着这种心态,魏军才刚刚在蔚山外扎下大营,整个蔚山便已经人去楼空,倭军将最后的三万兵力集中到了釜山港,主动放弃了外围城池,像极了一堆抢够了想回家的强盗。
面对这种情况,杀气腾腾挺进庆尚道的魏军们都感到有些茫然,然而遥控指挥着全军的黎盛却丝毫不意外,他了解倭人,知道倭人最擅长打两种仗--一种是摧枯拉朽的顺风仗,还有一种则是见不到活下去希望的必死之仗,而像眼下这样,看不到赢的可能,又抢得比较赚,那么对于集结到釜山的倭寇来说,最要紧的事情便成了回家。
而黎盛之所以笃定倭军会选择退到釜山,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一条不起眼的消息,从倭国送到了他手上。
大魏定远元年六月,倭国关白源本义,在高丽战事不利时,从京都悍然出兵,直接讨伐了两位想要朝他这个一力促成会盟入侵高丽元凶发难的诸侯,而在那场仗里,源本义的军队拿出了许多只有魏国才有的装备,导致那两个诸侯几乎无力抵抗,便被源本义剿灭,一时间倭国诸侯人人自危,除了调动兵力联合起来对抗源本义这位关白以外,最紧要的事情便是将还活着的入侵高丽的军队召回去。
说句实话,也就是黎盛从徐缙那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不然对于源本义这种前线还在打仗后方就起内乱的行为,他也是看不懂的,然而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将这三万想要回家的倭寇彻底歼灭的机会。
如他所想的那样,倭国对于内乱的消息封锁得很严密,几乎所有诸侯都派了人前往高丽,传达了一道命令:立刻带着抢掠的物资、奴隶全线撤兵!
这下完了,魏军来势汹汹,后方家里起火,原本就因为织田信虎死去而变得一盘散沙的倭国联军这下子是真的没了战意,对于他们来说,眼下这个点死掉才是最亏的,所以整个釜山港都表现出了要死守的架势,也幸好魏国的海军人数不多,尚不到万人,虽然在海面有极大威慑力,但却不能强行登岸,于是在六月二十八这一天,当魏军完成外围的清扫兵围釜山时,场面一时间便僵持下来了。
倭军想退,但海面上有魏国海军,退不了;魏军想打,但奈何倭军似乎打定了主意不出战只死守,简而言之就是反正打不赢,索性不理你,看你们能怎么办?
三万倭寇窝在釜山死活不出来,这下黎盛也没招了,只能命令大军强攻,然而釜山作为高丽最大的港口城池,防御森严,更兼倭寇不像高丽军队那样废物,登陆了之后就在此地修建了大量营寨、防御工事,魏军火炮虽利,但面对一帮没了退路只能死守的倭寇,也实在是打不进去。
到了六月底,这场战事就已经快半年了,北方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打起来,对于黎盛来说,也许现在他比那些高丽人更希望这场战争能快点结束,然而倭军在釜山修建的营寨多半依山而建,一路从釜山港延伸出来,互为倚靠,不但高,而且陡,云梯架不上,弓箭也射不到,火炮虽然有效果,但面对石头搭起来的防御工事,杀伤实在有限,加上倭军打定主意死守,魏军连着仰攻几天,也毫无建树,只能收兵回营。
没办法,只能硬爬了。
于是从六月二十八日开始,在炮火的掩护下,魏军开始爬山。
二十九日,魏军爬山,被击退。
三十日,魏军继续爬山,死伤惨重。
七月一日,魏军白日休息,夜间爬山,遇瓢泼大雨。
无从下手,这大概便是黎盛现在的感觉,好不容易把入侵高丽的倭军赶到了一起,却没办法彻底把他们赶下海,海军强大却无法登岸,只能封锁海峡,连着攻了几天倭军的防御工事,好不容易有点起色了,又遇到下大雨,也真是没了办法。
万分无奈之下,黎盛又派人找到倭军,跟他们说要谈判。
讲道理,黎盛能又一次提出谈判,明显是把倭人当成了白痴,这玩意儿玩个一次两次也就算了,还来?
然而倭人也实在是想回家想疯了,搞不明白为什么跑来高丽拿钱办事的魏军这么拼命,都一路打到釜山了还不放过他们,只要把海军一移开,让他们撤回倭国,这事儿不就结了么?结果整个釜山都被围死了,别说回家了现在想动弹都难。
于是倭将派人送信给黎盛,表示愿意讲和,你们放开海上道路,我们就退出釜山,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这里是高丽不是大魏,你们真犯不上玩命。
黎盛说可以,你出来,出来我们谈谈。
倭将回复,你不守信,我不出来。
这就是随意忽悠的恶果了,现在谁都知道黎盛是个不讲信用的人,刚才还笑着握手言和,下一刻就能把藏在身后的刀拔出来,还出去谈判?谁敢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察觉自己的名声彻底臭了的原因,黎盛愤怒了,他倒是没去想倭寇们从能打下高丽到现在被围在釜山动弹不得到底是个什么感受,也没去想走到今天这一步连倭寇都不信他到底是谁的原因,只是觉得倭寇仍在负隅顽抗实在可恨,老老实实走出来让他砍不就完了么?所以在雨停之后,黎盛再次指挥大军对釜山地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大有不把倭人杀绝不罢休的模样。
而倭军也被魏军的进攻激发出了最后的疯狂,七万大军死了一半,高丽三道全被收复,退路被堵家里起火,眼下要是釜山再丢了,除了下海喂鱼,估计没有第二条路走,所以倭军的反击十分凶悍,两军加起来超过五万人在釜山地界厮杀得天昏地暗,前后大小七战,魏军依然是没能摸到釜山的城门。
接连数天的强攻,均以失败告终,哪怕再想把倭寇杀光,黎盛也不得不承认,继续攻下去是不行的,首先是后方的开京已经彻底混乱起来,崔承允围了开京,要诛李氏,高丽王带着还忠心于他的禁军死守,补给根本运不到前线,魏军如今是靠收复地域的仓储勉强撑着,再围下去,就要断粮了。
其次是再这样强攻,魏军的损失也会极其惨重,而谈判玩阴招倭寇也不信,于是在反复几天的思索过后,在进退两难之间,黎盛终于找到了一个赢的法子。
他先是停下了进攻,继续找人去联系倭军,告诉他们自己的确有和谈的诚意;与此同时他悄然放开了部分对釜山港的封锁,将大部分海军调开,沿着海岸线巡弋,寻找起了什么东西,同时击沉所有敢于靠近海岸的倭国船队。
因为黎盛找到了倭军最大的弱点--粮食。
高丽南方靠海,产粮区不多,倭军撤出忠清道时太狼狈,公州城、论山城里的粮食没来得及运走,而全罗道光州的粮虽然运走了不少,却不够三万人吃。
所以这些日子,倭军的粮食部分来自于劫掠这些日子运回来的存货,部分来自于对马岛上通过船队运到釜山附近的军粮,而黎盛要做的,就是让赵裕带着海军封锁海岸线,改行干起海盗,率军扫荡的同时,见船就抢,抢完就烧,甚至还抽空登陆了一次对马岛,虽然没能建功把上面的倭人杀光,却放火烧了几个粮仓。
赵裕干的相当彻底,甚至连一些高丽的船由海上经过,也被抢了,无奈之下倭军只能让极为磕碜的水军与大魏海军强行交战了一场,然而大魏那些战船光是长度就是倭国水军战船的数倍,还架着火炮,几次交锋下来,倭国用来运兵的船都被击沉了大半。
躲不过也抢不过,躲在釜山的倭军叫苦不迭,半个月下来,存粮见底,整个倭军守着一堆抢来的金银财宝饿得半死不活,可能也是确实没了办法,之前一直拒绝和黎盛谈判的倭将派人来到魏军大营,希望魏军能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撤兵,而作为代价,他提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交换条件--三千个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