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 迁都事宜

大魏风华 东有扶苏 2963 字 24天前

这些时日他常去内阁,一是处在如今的位置,不得不真正开始学着处理国家大事,二是想劝劝杨溥,让自己这位义父再多撑一些时日,比如等都城完全迁到北平,再考虑退休回家养老。

“等京城完全迁到北平?”杨溥合上一本奏折,看向顾怀,“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个过程起码得持续十年,十年!十年过后我还活没活着都不知道,你居然想让我干到那时候?”

“我比较乐观一点,五年吧,”顾怀喝着茶翘着二郎腿,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心黑,“五年您总还是撑得住的...到那时候小皇帝也能亲政了,有现在我亲手提拔起来的一批官员,朝堂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模样。”

“我承认你这次做得的确不错,在没有和我通气的情况下,让朝堂换了一遍血,”杨溥摇头道,“但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现在所做的事情会让你从入仕以来的形象彻底颠覆,从此以后你不再是一个为了大魏坐断北境的藩王,而是凭自己一个心思就能让朝堂半空的摄政?”

“无所谓,这种事情不是早就已经是事实了么?”

“事实归事实,但这年头的人做事,都要讲一个脸面,”杨溥说,“尤其是民间,支撑朝堂的终究是万民,你不能让你在百姓心头的形象太差,做事肆无忌惮,只会引起反效果--就比如当年王莽篡汉,为什么过程会那么容易?就是因为他真正做到了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个好人,是个忠臣,所以在代汉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引起任何的波折。”

“我觉得老头子你最近有些古怪,”顾怀思索片刻,摸着下巴,“自从那天你让我真到了那时候不要顾虑要走出那一步之后,你就好像真的放下了些什么--换做以前我这样干你肯定会很严肃地告诉我不行,然而现在你却只劝我要注意形象?”

杨溥沉默片刻,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那个萧平...我现在承认你选择他做了锦衣卫指挥使,是个再正确不过的选择,锦衣卫这次把事情波及的范围扩张得这么大,手段真么狠厉,不仅不会有损你的形象,反而只会让那个衙门成为真正的禁忌衙门,有了发泄和指责的口子,你就不会背负起所有的骂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他确实是想成为一个酷吏扛下所有的污迹,成为你的影子。”

“我知道,”顾怀叹了口气,“这是他选择的命运,当初他走进锦衣卫那间小院时,我曾经问过他是不是真的想好了,但现在看来,他确实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心理准备。”

“那么,还是该回到最关键的问题上,”杨溥抽出几份奏折,“这些天迁都章程,百官都上奏了自己的意见,我大致看过以后,挑出了几份切实可行的,你先看看。”

顾怀接过,只是略微一扫,眉头就微皱了起来。

“还是需要疏通大运河?”

“这是必然的事情,海运规模虽然已经扩大了很多倍,但还是没办法支撑起整个迁都的流程,尤其是在国战期间,这个过程要尽可能快的前提下,”杨溥说,“乐观估计,汴梁至北境这段河道,年运力至少要提升到四百万石以上,所以征调的民夫大概在十万左右,这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朝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里可能会产生的民变。”

“类似白莲叛乱那样?”

“更恐怖,”杨溥的语气很凝重,“两浙白莲叛乱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初两浙的灾情太严重,而且朝廷将平叛的事情拖得太长,江南士卒素质太差,但征发数万民夫疏浚河道,太过劳民伤财,一个不好就是亡国的开始,你读过很多史书,想必我不用给你说一说具体的例子。”

顾怀沉默半晌,才断然摇头:“不用征调十万那么多!三万足矣。”

“这是户部敲了好些天算盘才算出来的数字,十万民夫是最低的要求,少于这个数目,疏浚运河河道的时间至少要翻上数倍,到时候产生的损耗更大。”

“江南的私掠让两浙多了许多倭奴,这些人是最好的劳动力,在这一点上我还挺佩服倭人的,因为他们对口粮的要求是真的不高,有吃的就能干活,我可以让徐缙通过官府收购倭奴的方式鼓励这种捕奴的风潮,毕竟倭国沿海现在没什么好抢的了,那些大名都长了教训,有这些倭奴在,征调民夫的数量不必这么夸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让南方生乱。”

顾怀顿了顿,继续补充道:“而且...考虑到接下来可能会发生在高丽的战争,也许需要的奴隶人数满足得还要更快一些。”

“我就不具体问你要怎么去祸害高丽了,毕竟一旦涉及过深又得在内阁多待上几年,”杨溥摇头,“但以奴隶代替民夫这一点确实可行,南方的财政压力也会小上很多--嗯,这个过程大概会持续三到五年,毕竟从前些年起疏浚河道的事情就已经在做了,只是规模没这么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