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页

说句不好听的,对于淑静长公主而言,当皇帝的只要是赵氏子孙就足够了,是赵祯还是赵什么都无所谓。若有一日某个王爷想反当今陛下,给高丽那边开了更好的条件,出兵还是不出兵,不过是高丽王后和太子的一句话而已。

不把人攥在手心里,便如与虎同眠,赵祯必然不会放心。

所以公孙先生才会说是保“二十年”的安稳,而不是庞昱等人乐观猜测的五十年,乃至百年。

公孙策道:“能想出如此计策,足见他们可堪为大宋栋梁,只是缺了些历练,跟大人多历练一些时日便是了。”

包拯笑道:“跟着本府,能有什么前途?小侯爷也就罢了,好歹有爵位在身,白少侠却……”

白玉堂始终不愿入朝为官,他就像开封府的外援,有需要时代替忙不过来的展昭帮忙查案,没需要时吊儿郎当还是一个平头百姓。包大人不止一次想要举荐他当个一官半职的,好歹手底下能有人可用,可白玉堂每次都婉言谢绝,油盐不进,令人束手无策。

“如今这样不也挺好?”公孙策想起白玉堂表面无所谓,实则却极为固执的性子,也不由一笑,“省得朝中有人借此抓大人的小辫子,参大人一本‘举贤不避,任人唯亲’。”

包拯顿了一下,随即大笑。

然而包大人与公孙先生却还是算漏了一点。天真的只有安乐侯,白玉堂想的,却一点也不比他们少。

几日后,赵祯解了高丽太子的禁足,不但撤走了所有禁军,还赐下了不少东西。料想是已经商谈好合作事宜,就给“自己人”做足了面子,以示亲近之意。

白玉堂瞒着庞昱,又悄然去了一次行馆。

“人给你弄来了,要杀要剐,你随意吧。”王昆指了指装在麻袋里的人,“只一点,不可让他再回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