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谕和自己夫人谈起温钰,说有意让自己女儿下嫁给他。

教谕夫人知道温钰是谁。

上次马车事件,温钰算是救了女儿一次,教谕夫人此生仅得一儿一女,把儿女看的跟眼珠子一样,所以对温钰好感很高。

但这并不代表她同意把温钰当女婿。

马车事件后,他们自然也查过温钰,教谕夫人知道温钰家说得上一贫如洗。

京城中很多人把女儿下嫁给新科进士,一层层考上去,家底也会越来越厚,进士的家底必然比秀才好。

即使这样,很多下嫁秀才的闺女也需要用嫁妆补贴家用,何况她女儿只是嫁给一个秀才。

最重要的是,不同阶层的家庭必然见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遇事观点不同。

不是她看不起农人,但贫家子弟的父母多粗俗,没有多少见识,女儿的行事和这种家庭必然有摩擦,他们会磨合的很痛苦。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农人皆节省,女儿却习惯了锦衣玉食,婆婆若认为女儿太过奢侈,女儿改还是不改?

且温钰只是一个秀才。

他有举人之才,终归还是没考上举人,更别说进士,谁知道中间会有多少意外?

教谕夫人这样说,也把教谕的冲动压了下去:“夫人说的对。”

是他想少了。

教谕夫人:“你没把你的心思告诉我们巧英吧?”

教谕:“当然没有。”

贸贸然和女儿说起,万一这事儿不成,却反而把女儿的心思勾了起来怎么办?

教谕夫人满意,沉吟了一下:“大后日我去一趟温家。”

教谕:?

教谕夫人:“主要是去送谢礼,另一方面也看看温家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