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所有的事情都是最恰到好处的安排, 一点儿也不会有麻烦的地方,什么事儿都很顺利。
几人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沈若和顾允没有在小院里住,虽然已经将耳房收拾了出来,但是他们见时间还早的话便还是会搭乘着沈汉三的牛车回村去。
沈若见不着小云吞心里便惦记着,他忙起来便很难顾得上孩子,顾允也是,这段时间每日每日都要去书屋里面有许多的东西在和谭老先生一起汇总抄录,以便于未来能够出书。
大宇朝对书籍的管控不算严苛,只要是秀才便能编纂正统书册,要是卖得好还能给他增加名声,对未来的仕途也有好处。这种好处是潜移默化的。但是顾允不打算当官,所以这名声对他来说可有可无,沈若猜想,当初谭老先生让顾允不要将自己就是“一诺”的事情说出去,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当个文人,用自己的智慧哺育追求知识的世人,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叫普罗大众能够更轻易的融会贯通。
这就是顾允现在一直在干的事。
他的夫君真的是个很好的人,要做的事情在后世的人看来自然是伟大的,但在以后若是有人知道了他顾允,一介案首秀才竟然不去科举,不为官,将所有的精力灌注到编纂书册上,是否会觉得可惜?
沈若一开始听到他亲口说自己不想去当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是有些震惊的。并且为他感到可惜,因为顾允那么厉害,寒窗苦读十几年,以前每日清早都要去沈家村溪边温书,那般刻苦。结果说不考就不考了。
但是这股子魄力,沈若很欣赏,也很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