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页

沈若是个完全的实用主义派, 布料做成衣裳就是用来穿的, 又不是拿来供起来。如果穿个衣服还要担心它会不会划破勾丝,洗了还要缩水啥的, 平添诸多烦恼, 那不就是花钱请了个祖宗回来么?这也太令人不爽了吧。

婶子们不太能理解沈若, 这可是锦缎啊!为什么若哥儿好像一点儿也不心动呢?

有婶子激动劲儿还没过, 说道:“明儿还能领呢,我打算喊上我家亲人也一同去。”

“我也,没准凑一凑真的能凑出一身衣裳来呢!”

“那‘金珠’的老板可真豪气,锦缎手帕都能说送就送啊。”

占便宜的心态谁都会有,沈若闻言也就是笑笑不接话。“金珠”的这一波宣传从表面上看好像挺成功的,但在沈若看来无疑是失败的。

“阑珊”推出用赠品来吸引客人,着重点还是在商品本身,那不花钱就能得的赠品则是不需要太高成本的小玩意儿。

彩虹发绳用的就是缝不了东西剩下的布条,那茶叶梗毛球耳坠也是,茶叶梗是从虎头山上摘的,也就花了一点儿毛线和鱼线罢了。做出足足二百五十对也不过就是费了些时间和约莫三四文的成本罢了。

而“金珠”有样学样,只看到用赠品能吸引到客人。还想将“阑珊”的客人全都抢过去,便用力太过地将赠品的成本给提高了,大家对比价值之后自然会到“金珠”去抢免费赠品。

但是“金珠”抓错了重点,一家店铺要长久的开下去,客人的黏性很重要。必须要有一个特点能够让客人们印象深刻,这样只要一说起储水镇上的珠宝行,那必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它。

那记忆点是可以人为创造的。可以是一个漂亮的门面、优质的服务、精美的商品、实用的赠品等等。

况且像这类的活动必然不可能只搞一次。

商人重利,搞活动是为了能赚更多的钱,而不是打水漂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