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就听见有人抱怨,他呵斥过了,但没用。还是沈若说的话有用,瞧着许多人像是听进去了。
男人们道:“不走,我们身为沈家村的人自然要帮忙。”
“是啊!我不走,哪怕要干到深夜我也在这儿!”
“不就是熬夜么,我身体壮得很,完全没问题!”
现在没人多抱怨,大家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村长心里也顺了点。
虽然他不觉得沈若能帮上什么忙,但是沈若也来帮忙这件事确实堵上了不少人的嘴巴。
村长心想:他真是个聪明的年轻人。
有几个之前跟着沈二毛说沈若和顾允闲话的人这时候进退两难,大家都不肯走要帮忙,独独他们几个走,瞧着就很窝囊。而且村长还在这儿呢。
就这么一小会儿就错过了离开的最佳时机,他们只好认命般跟上大部队,继续去称粮食。
现在要称粮食的这户人家屋外堆了十几个大麻袋,边上摆着一个用来量米的容器。
沈若之前就换算过,这个书中的朝代类似于两宋时期,这时候的一石就是四十九公斤。一亩地侍弄的好的话大约能出产两百斤粮食。
大宇朝二十年前战争死了许多人再加上旱情,先帝减免了十年的田税让百姓们休养生息,十年过后到现在也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两层税,并且交给村长来记录,之后拉去粮站那些官员就不用再重新量过了。
沈若的外婆就是历史老师,这种操作沈若从没在哪个朝代中见过。他知道的朝代大多都是农官用斗,一斗一斗的算,还会把那一斗米弄得尖尖的。在家算出来是十斗,到了那里没准就只能算八斗。多出来的那些粮食就被贪。污掉了,百姓都要带上更多的粮食才够。
但是这大宇朝不同,大宇朝的天子还真的是“以民为本”,为了不让手底下的官员克扣百姓干脆就让村长带着族老来量,所有人都要按手印签状纸的,没人敢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