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6页

大明‘天子守国门’不是说着玩儿的,当然守不守得住另说……

反正自成化以来,鞑子连年入寇,京师动辄戒严。

鞑子虽然每每奈何不了北京、通州这些坚城,却可以在辽阔的平原地带烧杀抢掠。而且这片山前平原的位置,对兀良哈人简直棒极了,翻过长城就能开抢,抢完了就回家,跟自留地没啥区别。

但老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啊,将来人翻开史书一看,好家伙,年年京畿遇袭,京城戒严,会怎么看咱们大明朝的皇帝和文武吧?会严重影响大家商业互吹的可信度的。

可想要把鞑子远远撵走,让他们再不敢越雷池半步又做不到。

好在文官们有的是办法,嫌每年戒严太难看,那就把京师戒严的标准提高不就得了。

于是他们私下规定,只要兀良哈人不靠近京师百里,就不算京师遇袭。

兀良哈人也很快发现这一规律,只要他们不越过潮白河,官军的反应就没那激烈。

久而久之,京畿一带就形成一种奇异的默契,潮白河以东的山前平原上,官军几乎不设防。鞑子也从不越过潮白河,只在这片平原上抢完了就走。

于是双方军队都不用死人,兀良哈人可以愉快的抢劫,大明的文官也不用苦恼于每年奏请京师戒严时,如何面对皇帝的臭脸了。皇帝也不用担心史书上污点太多,影响自己的历史地位了。

简直是共赢的典范啊!

什么?潮白河以东的百姓怎么办?这世上事岂能十全十美?为了大局只能牺牲一下了。

可老百姓又不是傻子,哪能老老实实等着让鞑子抢?他们纷纷逃亡,或者同村同族聚居结寨自保,两者都会导致大量的土地被抛荒。

到了嘉靖末年,唐山地面已是十室九空,荒草连天了。

虽然自谭纶戚继光坐镇蓟辽以来,就没有再让鞑子越过长城一次。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冰融三尺自然也非一日之暖。老百姓世代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不会几年之内就轻易扭转的。

也是,戚大帅确实厉害不假,可大明朝这一百年也就出了一个戚继光啊。回头他调往别处,换一波人上来保准又拉稀。所以任凭官府好话说尽,人口也轻易不会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