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这些年疯狂的倾销货物,贸易不断壮大,此时已经影响到了许多番邦的方方面面,就以安南国为例,原本大明朝对安南的影响,只限于所谓的藩贡体系,安南承认大明乃天朝上邦,大明承诺安南为永不征伐之国,隔三差五相互遣使,今日你来宣读上邦的一些旨意,明日我来上贡换取一些赏赐,表面上其乐融融,其实还却是相互疏远。
只是现在不同了,海路安抚使司大量的货物出现在了安南,引起安南达官贵人趋之若鹜,大量的纹银外流不说,安南本土的一些生业也遭到了灭顶之灾,与此同时,为了扩大贸易,安抚使司又购置土地,在安南国建设港口,修建货栈,吸引不少安南贵族以及商贾与他们做买卖,合伙的在安南国大笔的挣银子,其实表面上,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吃亏的永远都是安南国的下层人物,而某种意义来说,达官贵人们有了更多的明朝货物选择,甚至还可以合伙与海路安抚使司一起发财,可谓是一举两得。
可是实际上,在安南国内,也照样有反对派,而且气势不小,至少安南国王就隐隐是这些反对派的支持者,只不过不敢公开而已。
之所以如此,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大家发现,随着海路安抚使司的到来,大明朝在安南的影响逐渐加深,大明商品抵达之后,迅速形成了风尚,同时也让安南内部,许多中小手工业者破产,而随着商品成为所有人青睐的对象,文化和其他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
其实在文化上,大明对安南一直都有影响,比如说在上层贵族之间,就以能说汉话和书写汉字为荣,至于圣人的经典,也早在安南传播,流传也是不浅,甚至安南国的官方体制,也大多借鉴了明朝,不过交流只限于如此,山寨嘛,能用就好,也不必去追根问底,研究这原创者是谁。
可是现在不同了,因为海路安抚使司的出现,真正开始影响到了安南,在安南国内,由于商品的畅销,致使相当一批人对大明的观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方面,他们开始极度的崇拜大明朝,从前被废止的汉语又逐渐开始流行起来,甚至一些贵族,以说汉语为荣,在家里和子弟交流,也摒弃了此前的越南语,从前规定的官方文字,也不再被人遵守,至少许多大臣之间,索性用汉字修书通信。
更可怕的是,由于海路安抚使司和一些达官贵人的联系紧密,比如海路安抚使司的货物,往往许多某些人经销出去,而这些人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海路安抚使司的代理人,毕竟这么大块的肥肉,其中的获利可想而知,一般人是绝不可能触碰到的,能触碰到的,都是在安南有绝对影响力的人物。
得了好处,交流又是频繁,甚至有海路安抚使司下设的锦衣卫百户所总旗抵达安南,刚刚到了地方,还未说明自己是来收揽情报又或者只是来游览,就有无数的请柬递来,以至于一些皇族子弟,竟也凑了趣,也不想想对方是什么身份,只晓得这个人在安抚使司的地位不低,便极尽拉拢。
于是乎,安南国内新兴的利益集团与海路安抚使司穿起了一条裤子,大家不但利益结合在了一起,通过交流之后,甚至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的接触,安南国的水师将军,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此人原本是给安南国保驾护航,结果这个家伙,几乎每日都在安抚使司在安南建设的港口出没,次次都是醉生梦死,和安抚使司的武官们把酒言欢,港口曾发生过一次针对安抚使司的暴乱,理由是安南的脚力嫌安抚使司的货船给的脚力钱太低,根本没有让海路安抚使司出手,这位水师将军就二话不说,带兵将这群‘暴民’弹压了下去,杀了数十个人才把事态平息下去,安南国王见状,大为光火,正要准备收拾了这个将军,谁晓得立即招致了不少重要人物的反对,甚至是安南王的叔父以及两个国舅,就透过种种关系,告诉安南王,这位将军并没有犯错,而且一旦处置,可能会引来麻烦。
麻烦……
安南王傻眼,岂有此理啊,这算个什么事,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安南还是孤王说了算?
这时候,安南王终于意识到问题了,当然,他也怕麻烦,可是一旦有了戒心,自然而然,便悄悄的扶植出了一批锁国派,现在虽然不敢翻脸,还不至于像倭国锁国派那般一根筋,可是也在寻觅时机,想要趁机,给予所谓的‘开化派’致命一击。
各国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家之所以观望,是因为像看看倭国这么做之后会产生什么后果,甚至有人暗中弹冠相庆,希望倭国做出一个好的表率。
只是直浙和安抚使司的态度,却是一下子打消了他们所有的幻想。
要动手了。
于是许多人暗中往来,到处打听消息,想看看大明朝,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而倭国能否顶住压力,甚至许多人暗暗祈祷,希望倭国能御敌于外,好好给海路安抚使司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