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页

赵尚立即道:“我这里有个东西,却也不知价值几何,虽是平时把玩的小玩意,若是能入徐公子法眼,不如赏光看看。”

他将自己的扇子一收,便送到徐谦面前,徐谦这才算明白了,原来比试的竟是这个,也难怪桂稚儿叫上自己来。这方面,徐谦还真是专业级的鉴定师,他接过扇,打开扇子之后,扇面上虽有一幅梅花图,不过只是寻常的涂鸦之作,连中品都算不上。

见徐谦目光狐疑,那赵尚得意洋洋,不免对徐谦生出几分轻蔑,道:“我这扇子乃是千两白银求告再三才到手的,徐公子莫不是看不到其中的妙处?”

徐谦微微一笑,也不去理会他的质疑,目光又落在这扇骨和扇柄上,这扇骨和扇柄也没什么稀奇,只是为了防腐,所以有一层清漆,看上去年代似已久远了,在扇骨上似乎还有一行小字,这小字犹若蚊蝇,认真细看,却是写着永乐二年春的字样。

徐谦叹了口气,随即将这扇子交还赵尚,道:“扇是好扇,只是一千两银子花得太不值当。”

一语道出,众人纷纷露出惊讶之色,那赵尚的脸色显得微微有些不悦,忍不住道:“只怕是你看漏了眼罢。”

第一百一十二章 杀人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徐谦侃侃而谈道:“这柄扇子扇面没什么稀奇,想必是赵公子后来糊上去的。倒是这扇骨有点意思,扇骨年代应当有个百来年的光景,用的乃是紫竹,看这竹片仍有韧性,可见后来人保养得不错。”

徐谦又道:“紫竹者,出南海普陀山,其干细而色深紫,段之可为管箫,今浙中皆有。而这扇骨做工精细,一看便是福建泉州的工艺,不过紫竹用来制扇的并不多,直到孝皇帝时才开始流行,持有此扇之人却是出自明初,想来是此人有特别的癖好了。”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那赵尚听徐谦娓娓动听的分析,竟也不禁意动,再不敢露出轻蔑之色,正坐危襟地侧耳倾听。

徐谦继续道:“而这扇骨处有一行小字,写了这扇子的制作的年月,从此人所用的笔迹来看,主人应当是个常年伏于案牍之人,唯有这样的人,行书才中规中矩,尤其是那字体过于端正,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若是我没有猜错,此人在当时应当已经是翰林了。”

众人不禁狐疑,翰林……

不过徐谦的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翰林和其他人不一样,因为翰林要经常拟定诏书,而诏书的字体要求最为苛刻,绝不是寻常的公文往来的字体比拟,徐谦猜测这是翰林的笔迹,理由绝不是空穴来风,只有翰林对字迹的要求最高,而一般人在自己的物件上留下自己的笔迹,一般都会带有自己的行书特点,也唯有翰林因为长年累月的制诰,所以早已抹杀掉了自己的特点,使得文字之中隐隐带着一股子圣旨的气味。

徐谦微微一笑:“既然此人极有可能出自苏杭或是福建,又是翰林学士,想来想去,那时候的庶吉士似乎并不多,唯有寥寥几人而已。”

那赵尚眼看答案呼之欲出,忍不住问:“那你说此人是谁?你若说中,我便服你。”

徐谦正色道:“其实也简单,这个人乃是后来的内阁大学士杨荣,杨荣乃是闽人,恰好在永乐二年在翰林之中办公,任编撰一职。更重要的是,此人是出了名的左手辅相,他天生便是左撇子。而我看这扇柄的磨损,这扇子的主人也是左手握扇。因此才推断这柄扇子乃是杨相公遗落下来的,不过杨相公的遗物虽是价值不菲,可是扇子毕竟是扇子,迟早都有腐朽的一日,一千两银子购来实在有些不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