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云南昆阳人,乳名三保。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洪武四年。郑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队于一二五三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征服了当地各民族,并于一二七六年设置云南行省,派郑和的先世——回族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统治云南。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为阿拉伯语音译,“赛典赤”是贵族的称呼,“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是其本名,意为长寿。由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治理云南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咸阳王”。
父亲原名米里金,汉名马哈只(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穆罕默德”),袭封滇阳候,母温氏。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宝十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为太宗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永乐三年六月起,奉朱棣之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两万七千八百余人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永乐五年九月十三,回国不过十日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永乐七年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五年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紧接着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恩来,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侯,居南京三山街马府。
第三百二十三章 重启大航海的开篇(一)
而那王景弘也是一名宦官,建文年间,王景弘随朱棣起兵,助朱棣夺取帝位,得朱棣赏识。永乐三年,奉朱棣之命,以副使身份协助正使郑和下西洋。郑和的七下西洋,王景弘几乎次次皆有参与,而郑和亡故之后,宣德九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船队先到苏门答腊,后到爪哇。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正统元年二月,英宗命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不再使洋。
王景弘在担任南京守备期间与郑和共同掌管宫廷内务,多次主持宫殿、寺庙的建造修葺,富有建筑才能。在第七次出洋前,明宣宗还赐诗给王景弘,称其“昔时将命尔最忠”。内臣中能获皇帝赐诗,仅郑和与王景弘此二人。
而这两个人的事迹,不单为世人所诵,而且,还给大明的海贸事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无七下西洋,大明的商业贸易,不至于会如此蓬勃发展。
可惜的是,过去的帝王们,都缺乏真正的商业头脑,完全就把这下西洋,当成了政治任务,只是为了扩大帝国的影响,却没有想着怎么利用这七下西洋所获的经验,那开创更大的事业。
而朱祁镇观察那曹吉祥也颇有一段时间了,这家伙的的确确是一个有胆识,有能力的宦官,而且其之前的经历,也与那郑和与王景弘都差不多,在沙场之上出生入死过,有着武人的气质,而且为人颇为仗义,挺会笼络人心,至少他离了那御马监两年有余,可是一回去,就获得了那些藩将的效忠,又网罗了一批死士。
正是因为他,袁彬等人攻打紫禁城的时候,才能以最短的时间冲入宫禁,赶往那仁寿宫,以保全太后,不然,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
更重要的是,曹吉祥此人现在还并没有像历史上那般的跋扈,其实,朱祁镇到觉得,之所以为出现日后的石亨、曹吉祥,还不都是因为原来的朱祁镇这家伙把人给惯出来的。
一想到历史上,石亨所举荐的人,不管是人是鬼,有才无才,是老鼠是猫,只要是石亨举荐的,朱祁镇无有不允,这不是在惯人吗?
就跟宠小孩子似的,冲你要糖,你给,天天给,给成习惯了,他自然会想要更多。所以啊,原来那个朱祁镇还真不适合当皇帝,当个老好人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