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你就为了这些事过来?!”赵瑜挑起眉毛,奇道。也不是什么紧急军情。不过是大宋换个枢密使,再加上童贯致仕罢了,芝麻点大的小事,怎么轮到堂堂总参谋长来送文件。
“当然不是。二郎你今天不是要视察义学下面的几个研究院吗,正好跟着你去看看。听说今年弄出了不少好东西,倒想见识一下。”赵文笑问道,“……那个新式火药听说威力不小,上次实验好像把三里地外地房子都砸了?”
赵瑜耸耸肩,谑笑道:“很可惜啊,我今天不是去火器院看新式火药的。那种火药现在还派不上用场。份量多一点,存放时间长一点。就会自燃,这么危险的东西哪能用?还要再等两年……”东海现有的装备已经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有没有新式火药赵瑜其实无所谓,他更在意的是基础科学的发展,不过这还要时间,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去积累去沉淀。所以现在东海义学中的研究院,更多地人力和才力还是放在能快速见效的农业和纺织业上,“我今天是去农学院和织造院视察,陈先生等会儿与我一起去,你去不去?”
一听陈正汇要来,赵文毫不犹豫,头一摇:“算了,我马上就回去!”与大宋的情况相同,除非有公事,不然分领东海国军政两班的两位宰臣根本是连面都不见,一是为了避嫌疑,另一个,也有文武争锋的因素在。
赵文说走就走,没半点耽搁。出门时,正好碰见陈正汇和卢明德在门外求见,三人互相打个招呼,陈、卢二人举步进门,赵文扬长而去。
“臣等拜见大王!”东海国相和礼部尚书在赵瑜面前依礼参拜。
“平身!”赵瑜说着,心中有些奇怪,陈正汇来是早以定好,但卢明德是为何而来。不过见两人的表情,倒不像是坏事。
陈、卢二人谢恩起身。陈正汇上前一步,拿出一本装订得约有三寸厚地册子,双手呈给赵瑜,“大王,这是刚刚编纂修订好的《东海简明字典》,请大王过目。”
“字典?”赵瑜微微一愣,把册子接过,翻了几页,猛然想了起来,“终于编好了?足足有五六年了罢?!”
“五年八个月又十七天。”卢明德恭声应道。
还是在政和年间,赵瑜尚未称王的时候,便下令陈正汇主持编纂《东海大字典》和《东海简明字典》,以供学生和士人们使用。但毕竟这是一桩卷帙浩繁的工作,到现在为止,近六年下来,也只完成了编入三千常用字的简明字典,而全集性的大字典到现在也没有眉目。
旧年王安石撰写《字说》,赵佶下令编纂《新定五经字样》。而在后世,也有《洪武正韵》《康熙字典》;宋真宗编《册府元龟》,明成祖修《永乐大典》,还有满清时的《四库全书》。在华夏,编订字典,或是大典文集,都是有很深政治意义。赵瑜下令编订字典。虽然一开始只是为了普及教育,但在陈正汇和其他东海官员眼里。这可是为东海正名地关键。所谓文治武功,没有像样的典籍文章,根本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国家。
所以当赵瑜下令之后,陈正汇当仁不让自荐为主编,而礼部尚书卢明德主持实际工作,陆续加入进来地宿儒、学者有上百人之多,这些人。人人心高气傲,又存了留名千古地心思,对字典校订的近乎苛刻,常常为一个字地字形、释义和发音,吵得天翻地覆。原本设在礼部偏院地编修所,也不得不搬到义学旁的一间独院去。就这么吵了近六年,终于把简化版编了出来。
“好!很好!做得很好!”赵瑜一边翻阅,一边笑赞着。“所有参与编订字典者,有官者转一阶,钱百贯;无官者赐田土百亩,钱同样百贯。你俩与所有编修们说,要他们再接再厉,早日把大字典编纂出来。届时孤必不吝封赏!”
“多谢大王恩典!”
赵瑜又翻了几翻,又赞了几句。最后把简明字典地原稿交还给陈正汇,“既然已经编好,也不要再耽搁时日,现在就拿去印书馆刻版罢,孤想早点看到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