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页

稍微冷了一阵场,赵瑜问起陈正汇:“陈先生。献捷太庙的准备完成了吗?”赵瑜此行大胜,依着惯例要勒石记功、献捷太庙。而赵瑜不仅将倭王以下,几百颗倭国高官贵族的首级带回国中,同时还把日本的剑镜玉三至宝也一起抢了回来,不送去太庙走一遭,也不符合惯常的礼节。

陈正汇点点头,他此行前来,便是要说此事,“一切准备早已备下,勋章、敕书、封赏用的金银、地契,也都按照功劳簿备齐,就等大王下令了。”

“日子呢?”赵瑜问着,按着汉家传统,不论行军打仗,还是祭祀庆典,都要选个良辰吉日,这种礼节性地工作,也是宰相的任务之一。

陈正汇回道:“七日后,二月廿一,正是适宜祭祀太庙的巳日。”

“好……”赵瑜坐直了身子,笑道:“就再等七天罢!”声音转低,低得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等了十多年了,也不差这几天。”

“大王,你说什么?”

“没什么!”赵瑜摇摇头,转过话题:“关于天津守卫战的战功计算,兵部的评定如何?”按照东海制度,战后的军功评审与核对的权力,是在兵部手中,赵文的参谋部插手不得。这也是兵部仅剩的一点有价值的权力,如果没有这一项,东海兵部就只剩组织蹴鞠联赛和征兵的工作了。

陈正汇道:“虽然报说歼敌万余,但不过仗着火炮之威杀了几千被逼着上战场的契丹人,算不得多高的功劳,也就那八百女真还算得上一点微功。不过,郭立的军衔还是动不了,最多一枚银质的胜利勋章。而卢克忠,也是如此,两人加升一等爵禄也就够了。至于下面的兵将,自会按照呈上来的功劳簿处理。”

“就这样罢,”赵瑜点了点头,便把天津放在了脑后,“那我就等七天后了。”

第十五章 翻牌(下)

大宋宣和五年二月廿一,乙巳。

这一日,一大清早,住在基隆城北的居民便在惊天动地的鼓乐声一个个惊醒过来,还没等他们把惺忪的睡眼揉开,街上整齐的正步,便从王宫外一直延伸到太庙前。

“今天又怎么了?!”街边的一栋两层小楼中,一个粗豪雄壮的声音响起。如果不看说话人,很难有人能相信,这个雄浑的声音会出自一个女子。

“听说是大王要去太庙祭拜。”她的丈夫回答着。有着一个五大三粗,犹如巨灵神下凡的婆娘,丈夫的声音不出意料的有气无力。

“前几天不是刚闹过?!”

“那是凯旋礼,今天是献祭太庙,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