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宅离的西湖也不远,出门散步的话,盏茶的工夫就能走到西里湖,从这里边可以把整个西湖的景色包揽眼底了。
只是奇怪的是,雷峰塔和他印象里的雷峰夕照有些差距,后来才想起来,如今的雷峰塔可不是后世的雷峰塔。
北宋宣和年间雷峰塔因战乱遭到破坏,是后来重修的,重修的雷峰塔自然可以说是高大上,如今的雷峰塔尖头细腰的,略显妖娆之气。
大宅西边则是北高峰,北高峰下便是著名的灵隐寺了。
灵隐寺始建于公元326年的东晋,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不过要说名扬天下,还只有几十年而已。
仁宗庆历年间,宰相韩琦和参知政事欧阳修奉旨辞契嵩所著《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并《辅教篇》等入藏。
仁宗准奏下旨传法院编入《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称号。
自此之后,灵隐寺名闻遐迩,海内外佛教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灵隐寺自此也成为天下佛教禅宗圣地。
住在这么个清静地方,杨家的女眷倒是感到很高兴,杨母更是率先差人去灵隐寺送去了一大笔香火供奉钱。
全家人住进大宅,虽然大小连京城里杨家大宅一半的地面都没有,但江南的建筑明显要精致清秀,杨怀仁这种烟火气很重的人住进去,都隐隐有了一股雅气。
宅子后边其实还有一大片空地,后山上依旧葱葱郁郁,宅子和后山之间有百亩余的一片荒草地,种不了庄稼,看山去也没什么用处。
杨怀仁看了看,心情忽然大好,这种山上的薄土地种不了庄稼,但可以种些青菜,早就吃惯了自家种的蔬菜,没有到了江南就要买菜吃的道理。
杨怀仁乔迁新居,除了陪老婆看孩子之外,左右也无事可做,于是便带着家里仆子把这片地稍事开垦,支起来大棚,种下了几十亩新菜。
剩下的地方正好可以用来养鸡养猪养羊,食材嘛,自然是自己种的自己养的才最放心。
江南的十月,树上还有不少绿叶,但秋风已经很凉了。
杨怀仁这才发现江南的冬天有可能比中原还冷,倒不是说温度会更低,而是因为北方到了冬天家家户户会在家中垒起一个暖炉,或者直接烧炕。
即便是下了雪刮了寒冷的风,躲在屋子里还是比较暖和的。
但江南不同,不垒暖炉也不烧炕,温度感觉上比北方高一些,但实际上人身体的感受,就是一种阴冷。
气候史上,一千年前的北宋据说是一个小冰河时期,气候是偏冷的,杨怀仁之前还不信,不过现在他信了。
降温的时候,住在船上是非常冷的,木头做的墙壁并不能起到多少保暖的作用。
好在杭州的新宅子即将修葺完毕,杨怀仁到苏州和家人汇合后,便直接开拔去杭州。
皇帝的圣旨也下来了,比杨怀仁预计的时间要晚了一些,不用想也知道,杨怀仁的打算,必然会引起朝堂上的一番争论的。
赵煦自然愿意杨怀仁继续为大宋开疆拓土,增加自己的功绩,坐实了他一代明君的历史地位。
所以对那些反对的声音,赵煦充耳不闻,打定了主意要支持杨怀仁。
即便皇帝做了决定,可新党内部还是争论不休,内部的矛盾日渐显现。
杨怀仁管不了这些,只要赵煦能支持他,他就可以放心的去做计划中的事情。
只是赵煦和朝廷批下来的钱不多,杨怀仁上缴的那份查抄赵献球得来的一百多万贯赃款,赵煦打算用来修缮宫中的基础宫殿,所以只是象征性的拨了十万贯钱下来。
兵部和户部也不敢自作主张给武德军拨款,枢密院的大佬们不管多么不情愿,但还是觉得既然武德军撤卫改藩了,钱银上做些补偿也未尝不可。
于是几位大佬商议之后,也给武德军拨了十万贯钱的军费用来打造水军,和皇帝给的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