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南苑夜宴(上)

就连契丹皇帝也会在每年夏天回到上京道的草原过捺钵节,重温两三个月的草原生活,住帐篷,天天骑马狩猎。

所以这些贵族们,也都效仿他们的皇帝,这位南院大王,叫耶律跋窝台的,还是契丹皇帝的亲堂弟,自然也有这样的习惯。”

杨怀仁对中兄弟们笑道,“这样也不错,咱们也跟着去体验体验帐篷夜宴。”

也许是见惯了后世蒙古族的蒙古包那种样式的帐篷,契丹人半球形的帐篷让杨怀仁觉得非常新鲜,想象里如果一片空旷的草原上一片这样的帐篷,还真是有点科幻感。

接待的礼官引着杨怀仁等众人走到了一座最大的半球形帐篷前,杨怀仁心中叹道,这帐篷应该就是耶律跋窝台的主帐了,直径超十仗,有小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但走进去之后,才发现这种半球形帐篷的缺点,从外边看着大,里边真正能站人的空间其实也就一半左右,他琢磨着,这样的设计也许是为了在草原上防风的需要,而空间嘛,草原大了去了,也不在乎浪费那一半。

正前方坐北朝南的主位上,坐了一个五十来岁,光头花白小辫子的契丹人,想来应该是南院大王耶律跋窝台了。

右手边则是汉人和契丹人相间而坐的析津府当地官员,上首第一个应该是南京留守邓丛北了,他一身类似大宋官袍的打扮,但官袍的细节上和大宋的官袍又有些不同,看起来感觉总是怪怪的。

邓丛北和杨怀仁想象里有些不同,看样子也就四十出头的样子,人长得很干练,五官里还透着些英气,一把山羊胡子打理的非常整齐。

四十岁出头就能在辽国担任南京留守这么高的职务,杨怀仁还真有点惊讶,心说这个邓丛北看来挺会钻营和讨好契丹人,说不定就是个大汉奸。

杨怀仁上前叉手对耶律跋窝台和邓丛北行了礼,邓丛北只是点头微笑,却一言不发,而耶律跋窝台却是出奇的客气,说了些客套的欢迎的话语,接着笑着示意杨怀仁等众人入座。

表面上赴宴的人,加上随行亲卫也就二十来人,不过这样的安排,杨怀仁觉得也是做到了不卑不亢。

析津府南院在太宁宫东侧,同样占据了析津府北城最中间的核心位置,大门前守卫森严,比太宁宫要多出一倍的侍卫。

杨怀仁等人乘车到达时,发现南院门前的守卫里,竟然穿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军装的守卫。

萧老倌儿出来说道,“披黑甲的是契丹人组成的军队,契丹人称之鹰军,归南院大王耶律跋窝台直接统率,有十五万之众。

而穿四色军衣的则是由汉人为主,奚、渤海以及其他民族组成的,叫做留守军,名义上是由南京道留守邓丛北统率,实际也是受南枢密院节制。

因为他们的衣服上有鲜明的四种颜色,当地的百姓便直呼其为四色军,数量上也是有近十五万之众,不过析津府整编的也就五万人,其余都分散在燕云以及西京道各州各县了。”

杨怀仁嘀咕道,“是不是跟咱们大宋的禁军和厢军那样的区分?”

萧老倌儿笑曰,“有点类似,可鹰军也还不是辽国的禁军,是一种常备军的存在。

比如北枢密院统率下有三十万几乎全是契丹人组成的鹰军,也并不都是禁军,其中十五万人属北院大王萧撒弼节制,叫小鹰军。

而另外十五万则由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亲自挟领,称为大鹰军。本来北院地位比南院地位高,辽国皇帝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南北两院军力上平衡,便于他的统治。

大鹰军实际上就是辽国皇帝的禁军了,但除此之外,辽国还有另外的禁军,分属类似咱们大宋的三司那样的官衙,掌管辽国皇帝的宿卫军,总数也有十五万之众。

除此之外,另有辽国皇帝亲自率领的左右皮室军,左右属珊军约五万人,这就是辽军里精锐之中的精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