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和赵家要合股做生意,李老太太打心底里不愿意。
豆腐传家,三代人都姓李,如今变成赵李,这比挖人家祖坟还要缺德呀!
如今,
李大郎刚进母亲的寝居,人还没瞧清楚,先闻一阵朗声笑音。
他听出是母亲和妻子的声音,道:“何事让你们这样开心?”
老太太摸着手中的湖缎,抬眼看儿子一下,喜气洋洋道:“儿啊,你快来看看,絮娘从布庄买回来的料子真好呀,这可是湖广时兴的料子,一匹要五两银子呢。”
絮娘是李大郎的发妻,最懂老太太的心思,谦虚道:“娘,这湖缎再体面不也是咱们李家豆腐赚出来的银子买的。要我说,别说是湖缎,就是长安城时兴的百花锦,您都用的上。”
这话一奉承了李家的生意,解老太太的心中忧虑。二则又讨好老人,算是调解病中的苦闷。
果然,老太太哈哈朗声笑,连着说了好几次媳妇玩笑话,三人说笑过后,说起豆腐庄的生意,李大郎底气足,敢说大话,“娘,等咱们豆腐庄生意做上一段时间,账上宽裕了,我想把家里的祠堂翻修一下。”
李家人口不丰,住的是前后二进的院子,院子是祖上传下来的,李家老爷子在的时候念着祖宗恩情,将后罩房的空院子简单收拾一番,算做祠堂。
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宽裕的银钱翻修,如今李家豆腐生意渐渐好了。这才动心思改改门庭。
祠堂修缮,请上一尊小金身佛祖供上,祖宗在下面的日子好了,也好庇佑世间还活着的人。
李老太太愣一下,挥手示意伺候的婆子下去,低声问:“这生意真有那么好?”
李大郎比划了一个数字,见妻子和母亲惊叹连连,笑道:“这可不是咱们李家的豆腐出名,完全是赵家做菜手艺好。
赵家招收徒弟严格,学成拜师门的弟子个顶个的好手,咱家豆腐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酸甜苦辣辛,样样不重叠,你说生意能不好吗?”
那确实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