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左一个嫡子右一个嫡孙,孙秉德生怕他谢如琢不知道自己这皇位是怎么来的,谢如琢反而心中闷笑:谢明庭那不成器的东西,孙秉德也是真厉害,闭着眼就瞎夸。

“皇太孙身份贵重,年纪尚小,若我等见死不救,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到时民心尽失,百害而无一利啊。”

“我大虞痛失国都已是耻辱,若再让皇室嫡孙死于叛军之手,颜面何存?况且护着皇太孙的还有三大营一半兵力,一同北上也算少了些缺兵之忧。”

负责煽风点火的于梁浅和程京墨一说完,谢如琢更想笑了,亡国那会儿怎么没见这帮人如此愤慨?还少些缺兵之忧,那一半兵力在宣颐府撑个十天半月,还剩鬼呢?

最大的营帐也无法重现在坪都时上朝的模样,故而现下营帐里头站着的都是三品以上官员,个个屏息凝神,偷瞧几眼淡然自若的孙秉德,又偷瞧几眼面露浅笑的皇帝。

内阁此时提出接回皇太孙一来是警告新帝,三天前自作主张不听劝的事别再做了,这二来就不可说了。

内阁愿意扶持谢如琢登基还不是看中他一穷二白毫无势力,一旦登基便是任内阁拿捏。谁知新帝并不如想象中顺从,就这几日工夫已学会了自己搬救兵拉拢人。

而对于现在的皇帝来说,最是威胁皇位的人无疑是本该名正言顺登基的皇太孙,若不是情势危急,决计轮不到一个冷宫皇子坐在这里。

内阁虽没有挑明了说,但一字一句都在诛皇帝的心,众人眼观鼻,鼻观心,清楚现在内阁才是一呼百应,不消一会儿,便挨个出来做内阁的狗腿子。

“元翁与三位阁老所言甚是。如今我们已有溪山和宛阳军可用,裴元恺暂时没有威胁,派一支精兵南下池州速战速决,接回皇太孙并非难事。”

“太子与太子妃早逝,太孙孤苦无依,实在可怜。”

“叛军猖獗,救出皇太孙正好挫其锐气,一举两得。”

“……”

孙秉德已观察了谢如琢许久,却发现那张脸上的笑意愈浓,跟小孩子看杂耍似的,他皱皱眉,上前一步跪下:“臣恳请陛下出兵接回皇太孙。”

众臣跟着跪下:“请陛下出兵接太孙北上。”

这一出并不陌生,前世谢如琢也经历过,只不过发生得更晚一些,彼时他们已入乐州有了新朝廷,百废待兴,内阁也筹谋着如何更好地压制皇帝。

那会儿宣颐府已危在旦夕,谢明庭差一点还真就死了。但前世的谢如琢并不想出兵,一心只想摆脱内阁和太后,对自己担个薄情寡义的恶名也不介意。

后来内阁誓不罢休,处处施压,拉着所有朝臣跟他来死谏那一套,胳膊拧不过大腿,谢如琢最后还是出兵宣颐府,把谢明庭接来了乐州。

过了几年,谢如琢知道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娶妻生子了,这才放下芥蒂,一心一意教导谢明庭,封他为太子,让他接班。

今世因为在沈辞这事上有了变故,内阁还没到乐州就有了危机,借此机会提前威逼他接回谢明庭。

一样的事情,但谢如琢已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思。

他托着脸懒洋洋看众臣摆着视死如归的神情跪在地上,显然是早就做好了要与他抗争到底的准备,大有一种你不答应我就跪死在这里的架势。

“元翁这是做什么?快快请起。”谢如琢眨巴两下眼睛,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不就是接回皇太孙吗?朕的亲人已所剩不多,明庭是朕亲侄儿,岂有不救之理?”

谢如琢清晰地看见孙秉德脸上的表情僵硬了,而后如春日河床化冰时一样碎裂了,他越发来了兴致,演得更为逼真,用力挤出两滴眼泪:“不瞒诸卿,朕刚离开坪都时就挂念着明庭,这么多天过去了,朕一想起他生死未卜就忧心如焚,早就打算出兵南下,接回明庭。”

孙秉德身后,每一个人的表情都如出一辙,微张着嘴僵着不动,和首辅一起成了石头人。

第一次发觉和朝臣们耍阴谋诡计也十分有乐趣的谢如琢现在不大好,脸上要保持着悲痛欲绝,心里笑得花枝乱颤,没病也要憋出病来。

这下连孙秉德也哑巴了,如此结果是他们怎么也预料不到的。

皇帝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答应接回皇太孙?

这就算换个三岁小孩都知道皇太孙是要来抢自己东西的,怎么也会表现出点抗拒吧?

皇帝就……就这样接受了?

谢如琢和善笑道:“那就这么定了,等几日后去乐州安定下来,朕再与诸卿商议出兵之事。”他又大肆欣赏了一番众人精彩的神色,还要好意问道,“诸卿可还有事启奏?”

没有人理他。

谢如琢站起身,背着手大摇大摆往外走:“既然无事,那朕先去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