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页

“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读书也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最终才会有‘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

黄宗羲的话音一落,顾炎武瞧着小学生的聪明劲儿也生怕他“伤仲永”,也跟着说道:“读书多好,关键是方法和态度,和天赋的关系不大,普通人的天赋,基本都够用。”

小孩子都满脸“不信”。

顾炎武:“你们小孩子,不要不相信。明代文学家张溥,知道不?前朝一位非常有影响的文学家,写出《五人墓碑记》等名作的张溥?”

小孩子们齐声回答:“知道——”

顾炎武老师哈哈笑:“人们都以为他非常聪明,其实不然。他年幼时,天资不佳,记忆力较差。虽上勤奋好学,但读过的书,过后便忘了,比普通人还不如。他对此很是苦恼,曾经气得用拳头擂自己的脑袋,大骂自己是笨蛋。

不过,他并不因为自己天资较差而气馁,仍然刻苦攻读,孜孜以求。并且根据自己“笨”的特点,想出了一个“笨”办法:

每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并不将它保存起来,而是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重新读。

这样连续七次,一篇文章就等于读了十四遍,不说滚瓜烂熟,但其主要内容总是记住了的。

这样长年累月地读书、抄书,非常辛苦,张溥的手磨起老茧,一到冬季,冻裂淌血,钻心般的疼痛,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多年如一日地下他的“笨”工夫,终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